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永萍
“哥哥,下周你还来吗?咱们还上课吗?”
“谢谢老师,今天的小实验真精彩!”
在兰州市安宁区刘家堡街道城院社区,一周一次的周末兴趣班下课后,程华被小朋友们团团围住,俨然一个“孩子王”。
“我每次都会和同学们提前备课,精心准备常用英语对话、科普小实验等一些有趣的内容,尽量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多学一些课外知识。”程华笑着说,给孩子们上课已经成了他每个星期最期待的事情。
青年学生在城乡社区开展调研。
作为兰州城市学院“青春社区服务行动”的志愿者,两年时间里,程华经常活跃在文明创建、文艺宣讲、疫情防控、环境保护等各类社区服务活动中。趣味课堂上活泼可爱的孩子、走访入户时叙家常的老人……这些都成为他参与社区服务的美好记忆。
“小袁来啦,最近学习忙不忙?” 85岁高龄的李爷爷亲切地拉住袁梦婕的手开心地说:“这些娃娃就像自家孩子一样,经常过来陪伴我们,我们打心底里高兴!”
每个月,袁梦婕都会和同学们来到省荣誉军人疗养院,陪伴老人们聊家常、下象棋,帮他们做卫生、剪指甲。
兰州城市学院和兰州市安宁区刘家堡街道通过定期举办茶话会、文艺汇演等活动,组织青年学生与退役军人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的先进事迹,发掘红色故事。
学生为退役康复军人送上生活慰问品。
李爷爷跟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回想起当年的战斗经历,他几度哽咽落泪。在现场氛围感染下,大家唱起了《咱当兵的人》《军港之夜》等红色歌曲。
听着老兵们讲述自己的峥嵘岁月,袁梦婕倍感振奋:“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要向他们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将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
近期,兰州城市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三学生党偲颖报名参加了“推广普通话 喜迎二十大”主题实践活动,她和团队成员在临夏州、甘南州面向社区学龄前儿童开展推普活动。
“永远听党话,为国成栋梁……”孩子们欢快地传唱着党偲颖和实践团成员们创作的童谣。
70天时间里,实践团成员们自主开发了趣味性强的有声读物和微视频,积极制定合理方案探索推普模式,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活动,助力提升当地幼儿园教师和幼儿的普通话水平。
在陇南市武都区,实践团成员们直播带货助力农特产品销售。
“我们将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文化等内容创作成童谣、绘本作品,将普通话教学与音乐律动、剪纸绘画、健康教育等巧妙融合起来,从而激发孩子们观察和表达的兴趣。”兰州城市学院高海燕教授介绍,学校青年师生结合少数民族区域特点,以城乡社区为阵地,自主开发趣味性强的有声读物和微视频,普及推广普通话,助力我省民族地区发展。
“参与实践的过程本身也是我们巩固专业知识,丰富人生经历的过程。作为年轻人,我们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要注重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更要学以致用,才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这段日子,党偲颖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学校将城乡社区作为青年学生‘第二课堂’实践的主阵地,希望他们通过社会实践关注时代发展、关注社会进步,在实践锻炼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兰州城市学院团委书记王道静说。
2020年开始,兰州城市学院探索开展“青春社区服务行动”,号召广大青年学生发挥专业特长,走进城乡社区基层开展服务活动。两年来,兰州城市学院已有2万余名青年学生以集中或分散的形式,深入基层、服务家乡,累计服务时长达71.5万小时。
“诗和远方”就在故乡,青年学子们把自己融入陇原热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奉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