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历史久远文化灿烂,宛若一柄玉如意镶嵌在祖国的版图上。羲皇开天、大漠烽火、祁连雪峰、石窟长廊、特色花儿、无垠草原……行走在陇原大地,一张张闪光的名片映入眼帘。在声声悠扬的驼铃声里、在传奇璀璨的丝绸古道上、在九曲奔涌的黄河岸边、在风光迥异的多元地貌内、在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团结中,无数文人墨客与甘肃这块神奇的沃土结缘,留下了文脉绵延的千古诗篇。
本期《诗韵陇原》走进渭河源头,一起领略诗词里的首阳山。
渭源,最早称首阳县,因当地名山首阳山而得名。这里文化底蕴沧桑厚重。从大禹导渭的足迹到首阳山的青青白薇,从秦始皇西巡边防到隋炀帝探寻渭水之源……这里,伯夷叔齐采薇隐居首阳山,写下了第一首署名诗篇《采薇歌》,留下了传唱千古的夷齐文化。
首阳山景区夷齐古冢(渭源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采薇歌
伯夷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首阳山景区一隅(渭源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天下五首阳,唯有渭源真。”据史料记载,商末周初,孤竹国二位王子伯夷、叔齐因互让君位,耻食周粟而隐居于此直至饿死,首阳山也因此而名扬天下。刻有清陕甘总督左宗棠亲篆的“百世之师”和“有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的墓碑,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幽静肃穆。
首阳山伯夷叔齐墓碑(渭源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登首阳山谒夷齐庙
唐·李颀
古人已不见,乔木竟谁过。
寂寞首阳山,白云空复多。
苍苔归地骨,皓首采薇歌。
毕命无怨色,成仁其若何。
我来入遗庙,时候微清和。
落日吊山鬼,回风吹女萝。
石崖向西豁,引领望黄河。
千里一飞鸟,孤光东逝波。
驱车层城路,惆怅此岩阿。
首阳山(视频来源:渭源县融媒体中心)
首阳山巍峨高峻,郁郁葱葱,因列群峰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主峰宛如一位盘腿端坐的慈母,伯夷、叔齐的墓冢恰在山弯之中,犹如一对酣睡在母亲怀中的婴儿。
夷齐古冢(渭源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夷齐祠
明·杨恩
千载清风说首阳,
首阳原不是周疆。
莫疑野史流传讹,
始信忠名处处芳。
首阳山山门(渭源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首阳山
唐·吴融
首阳山枕黄河水,
上有两人曾饿死。
不同天下人为非,
兄弟相看自为是。
遂令万古识君心,
为臣贵义不贵身。
精灵长在白云里,
应笑随时饱死人。
首阳山(渭源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首阳吟
明·胡瓒宗
青青首阳草,白白首阳心。
岂不恶浊流,至洁亦可侵。
伐纣纵有祠,辗转自不禁。
长揖谢尚父,洗耳商山阴。
周粟亦可食,商祀嗟谁歆?
是以竟饿死,清风流古今。
首阳山一景(渭源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山上古松参天、清泉涌波,置身其间,使人大有坐莲揽翠之感。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独特的历史民俗、宗教文化,联袂构成了一个集生态观光、休闲养生、拜谒先圣、陶冶身心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首阳山一景(渭源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首阳怀古
清·马荣朝
西山甘饿二孤臣,
力荷纲维商祚振。
不愿生前称义士,
岂期没后颂贤人。
猿声欲坠忠魂泪,
鹃血犹寒野鬼磷。
顽儒于今齐仰止,
清风百世受陶甄。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饥饿而死”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古今不少贤达志士,孔子、孟子尊称夷齐为圣贤。从此,历朝历代对伯夷叔齐尊崇之至,首阳山因此声名远播,影响深远。
特别鸣谢:渭源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