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岷县的“产业重镇”“商贸重镇”梅川镇,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着力培育壮大中药材特色主导产业,全力打造“一村一品”示范镇,全镇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越来越多的群众分享到了产业的增值收益,唱响了新时代农民“致富曲”。



一入冬季,岷县的中药材交易变得火爆了起来。在梅川镇中药材交易市场,天南海北的客商、道地的中药材、满怀期待的药农一时间成了这个季节最亮眼的风景与生机。自古以来,梅川镇就是中药材生产、加工和销售集散地,优越的交通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在中药材产业中找到了增收致富好路子。

河北药商:做药材20来年了。
记者:您觉得梅川这个市场怎么样?
外地药商:还可以。货也可以,人也好。



种出道地好药材,卖上满意的好价钱,是每个药农一年最大的心愿。随着全镇中药材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镇上通过招商引资,多方争取资金扩建、重构群众家门口的中药材交易市场,真正让老市场有了新面孔、也有了新成绩。

岷县梅川镇梅川村村民 黄爱栋:现在我们这个市场走量也大,今天将近有80多吨货成交。每天下来,半挂车就能装一车到两车,市场上货量也大,走货也快。我今天卖了30多件货,交易量美得很,生意火爆。



和火爆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一样,入驻梅川中药材产业园区的药材加工企业和合作社也进入了一年中的旺季。这两天,岷县芪凯堂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天加工量将近10吨。说起今年的发展,最让合作社理事长王科平感到自豪的是刚刚购买的先进设备。

岷县芪凯堂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王科平:这是今年我们刚引进来的一台色选机,主要就是以颜色来挑好的与不好的切片。现在用了这个机器,就是比较节约时间,节约成本。选一公斤就能节约三毛钱的成本。



更高的利润空间让王科平的干劲更足。王科平很自豪的说起了合作社过去一年的成绩单,2020年合作社全年加工药材400吨,交易额900万元,带动10户贫困户脱贫。

大学生王鹏是合作社的一名员工,通过参加镇上的技术培训,掌握了维修设备的技术,因此,他拿上了更高更稳定的工资。

岷县芪凯堂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员工 王鹏:从大学毕业以后没有找工作,就来这边上班。家里也是贫困户,经过这几年的磨刀、维修机器,工资也在4500块钱左右,也挺好的,生活慢慢也就更好了。


在梅川镇和王鹏一样通过培训,吃上技术饭的农民就有 8600人。镇上通过举办技能培训班、多方引进人才和资金等举措,支持鼓励中药材加工企业和合作社走高效率、低成本、设备现代化、工人技术化的专业化道路。据了解,梅川镇规划建成的222亩中药材产业园区,目前已有20家中药材加工厂和15家企业入驻。全镇共已培育中药材种植购销合作社110家,年带动周边群众增加经济收入1100万元。激发了群众发展生产的内生动力,提升了持续稳定增收的能力。


店子村村民王宗仁凭借“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带贫助贫模式,有了更多更稳定的销售渠道,自己的中药材贩运小生意也开始风生水起。

岷县梅川镇店子村村民 王宗仁:入冬以来一共收购了黄芪48吨,党参9吨,我们加工出来,销售也不是特别的困难,不愁销路。基本上每家每户都在加工,不过就是在数量多于少,规模大与小。

家家种药材,户户加工贩运药材,中药材改变着梅川人的生活,也为一个个朴实的药农带来了财富。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镇上近年来大力推进中药材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梅川镇中药材种植面积7.3万亩,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80%,中药材总产值达12亿元以上,其中种植业5亿元,加工商贸产值7亿元,全镇药材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5%以上。



如今,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带贫能力强的主导产业中药材已经在梅川镇蓬勃发展。同时,梅川镇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选为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更为全镇发展中药材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和今后的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新的动力。

岷县梅川镇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杨俊明:今后,我镇将紧紧把握“一村一品”这一主线。在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夯实品牌基础方面下功夫、做文章。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走特色化、专业化路子,为促进我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的基础。
记者:曲婷婷 乔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