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家住崆峒区寨河乡的冶小平(化名)一家人平静的生活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打碎了。
五月的一天,冶小平(化名)驾车驶过高寨村部附近时被一辆快速行驶的轿车追尾,致使其当场昏迷。经医院抢救治疗被诊断为骨发多伤、枕骨、左侧肱骨、骨盆等6处骨折,并伴有失血性休克、硬脑膜下积液、创伤性肺炎等症状,且抢救后还需进行多次手术治疗。
崆峒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了解到,冶师傅一家主要收入来源以种植、养殖、务工为主,治疗前期已花费5万元,后续还有25万元手术费用需要支付,家中仅存积蓄已经花完,基本生活难以为继。
考虑到冶师傅家的实际困难以及交通事故肇事赔付耗时长的客观因素,该区民政局立即启动急难型临时救助“一事一议”的救助程序,简化了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民主评议和公示等环节,及时给予冶师傅一家10000元临时救助金,并待一家人的急难情况缓解后,民政工作人员又联系其按要求补充完善了救助相关佐证资料。
至此,冶师傅一家总算渡过了难关。得到及时救助的一家人感激连连,他们说:“国家政策好,区乡工作效率高,真是帮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图为走访看望困难救助对象 由受访单位提供
无独有偶。在日常入户走访中,崆峒区西郊办事处兴北路社区了解到辖区内段小虹(化名)的丈夫今年7月突患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目前治疗费用支出多达6万余元,且段女士本人又在8月被确诊为宫颈癌,急需手术治疗。加之后期放疗化疗更需大额费用,这对仅凭最低生活保障生活的段女士一家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收到街道办的报告后,崆峒区民政局综合考虑实际困难,与街道办联动配合,帮助段女士的家庭申请了“急难型”临时救助。目前,救助资金已发放到户。
临时救助在社会救助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正是“兜底线”“救急难”。崆峒区民政局对冶师傅与段女士的及时救助只是其优化办理程序惠及困难救助对象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为妥善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困难,建立健全兜底有力、响应及时、覆盖全面的救急难机制,我们全面落实‘先行救助’‘分级审批’等政策规定,根据致困原因、受困类型、困难程度等因素,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初步形成了救助及时、标准科学、方式多样、管理规范的临时救助工作格局,切实维护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崆峒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海君说道。
据介绍,在着眼解决基本生活困难、摆脱临时困境的同时,崆峒区民政局加大了对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的临时救助力度,加强对未参加失业保险的无生活来源失业人员等群体的救助帮扶,加强对生活困难未就业大学生的救助帮扶,加强对其他基本生活受到疫情影响陷入困境、相关社会救助和保障制度暂时无法覆盖的家庭和个人,通过临时救助给予帮扶,进一步增强了救助的可及性和时效性。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实施临时救助1.36万人次,支出2015万元,切实筑牢了社会救助体系最后一道防线。
为及时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崆峒区民政局创新主动发现机制,探索“党建+救助”工作模式,组织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作人员和网格员、驻村干部、社会工作者等,及时通过电话、微信、上门等方式,随时了解辖区低保、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等困难救助对象家庭生活状况,及时回应群众的求助需求,让救助更高效迅速。
“下一步,我们将牢固树立以‘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的工作导向,通过加强工作时效性,提高救助水平、强化协调配合等措施,不断提高临时救助工作精准度,进一步提升政策温度、救助速度,跑出崆峒临时救助‘加速度’,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一个困难群众家中。”崆峒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海君如是说。(记者 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