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三北工程在甘肃④丨六年改造,黑河乱石滩蝶变城市森林

过去,这里是黑河岸边的乱石滩,满目疮痍,垃圾遍地;如今,这里林木葱茏,环境幽静,鸟语花香,成了城市后花园。

过去,这里屡遭沙尘暴袭扰,是“十种九不收”的戈壁荒滩;如今,这里沙漠变良田,四十余公里长的葡萄长廊成为当地村民的“聚宝盆”。

近日,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走进张掖市甘州区、临泽县,感受三北工程带来的巨大变化。

黑河岸边,6万亩森林公园

5月18日傍晚,记者来到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城西五公里外的黑河左岸,放眼望去,各种林木郁郁葱葱,长势茂盛,林间,各种鲜花竞相绽放,争奇斗艳。

这里是张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占地约6万亩,高空俯瞰,满眼的绿色扑面而来。森林南北两侧分别是连霍高速公路和兰新高铁,东西两侧分别是黑河和西岔河。夕阳映照下,河面波光粼粼,水质透亮而清澈。森林里道路相连,绿树、湖泊、水系相互映衬。

“这里有一部分是三北工程五期、六期造林项目,也是张掖市黑河生态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片森林由五种颜色组成,象征着奥运五环。”甘州区黑河林场副场长张玉杰告诉记者,森林中紫色片区种植着紫叶稠李、紫叶矮樱等树种;黄色片区种植着金叶榆、金叶白蜡、金叶复叶槭等树种;红色片区种植着红枫、红宝石海棠等树种;绿色片区种植着樟子松、云杉、油松、圆柏等树种;蓝色则是分布在森林中的湖泊。

张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据张玉杰介绍,按照“道路连通、水系连通、景观连通”的建设规划思路,张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重点实施万亩常青苗木储备林基地、弱水花海、胡杨林区、黑河生态带、黑河生态园一期、黑河生态园二期、黑河绿化带七个子项目,通过恢复植被、配套水系、生态修复将戈壁荒滩变成森林湿地,为维护黑河流域生态建立绿色屏障。

“这里就是城市的后花园,环境幽静,负氧离子富集,空气清新,忙碌之余到这里散散步,感觉所有的烦恼都消失了。”一位在公园散步的市民说,公园太大了,他来了很多次,还是只逛了公园很小的一部分。

进军乱石滩,建设城市森林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被称作河西走廊的“母亲河”,流经青海省、甘肃省张掖市、酒泉市金塔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最终汇入居延海。因发洪水时携带滚滚黑沙而得名。

难以想象的是,这宛如城市后花园般的森林公园,六年前还是黑河岸边寸草不生的乱石滩。

“自打我记事起,这里就是一片石头滩,没有树,甚至也没有什么草。2000年前后,在黑河左岸长约15公里、宽约2公里的范围内,到处都是采砂挖石的大坑。”43岁的黑河林场护林员张俊告诉记者,高峰时期这一带有二十多家砂石料场,长久的采挖使黑河滩沙坑满地、满目疮痍。

“公园里最大的人工湖——若水湖面积390亩,建设前是一个直径500余米、深达8米的大沙坑,如今成了公园中的一景。”张俊说,这里原来是陡坡,满地鹅卵石,路也不好走,只能把其他乡镇土地整理项目中多余的土铺垫到河滩上,然后再种植树木。原来的一些大沙坑,根据地形被改造成了数个大小不等的人工湖。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在公园造林的山丹人杨富新,他带着五六十人在公园里种树已有三年。杨富新今年60岁,带领的也都是一些老人和妇女,早晨从70公里外的山丹集体出发赶到甘州区,下午收工后再返回山丹,一个人一天可挣120元工资。

工作人员在张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植树。

“目前公园还有四五百人在造林,高峰时期参与造林人数超千人。”杨富新说,从覆土、挖坑、栽植、浇水,他见证并参与了这片昔日乱石滩变为森林的过程。经过多年的营造,如今这片森林多色彩、多树种搭配,长势喜人并已渐成气候。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张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已完成造林绿化6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890余万株、花卉3413.6亩,新建蓄水塘坝37座,建设砂石道路、人行步道83.5公里,与之配套的城市森林综合体也正在规划建设中。同时,积极创建张掖黑河生态3A级景区,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荒漠戈壁,变成致富宝地

在三北工程的扶持下,不但乱石滩蝶变为城市森林,昔日荒漠戈壁也变成致富宝地。

临泽县板桥镇红沟村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这里之前常年被沙尘袭扰,沙尘暴说来就来,一场风沙过后,沙子堆得人连门都出不去,庄稼也是“十种九不收”。

几十年来,临泽县每年都组织群众进行大规模治沙,在几代人的接续努力下,一轮又一轮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梭梭、红柳、枣树等植物慢慢长大,草也长起来了。

逐年增加的森林覆盖率和荒漠地表结皮,让风沙也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沙漠也慢慢“退缩”,良田已向沙漠腹地推进18公里。

红沟村有404户1312人,全村有耕地4875亩,其中1500多亩是这些年从沙漠手中抢回的戈壁、荒滩地。

“2000年左右,我们开始在板桥镇、平川镇等地的戈壁荒滩上试种葡萄树、红枣树,成功后向当地村民推广。”临泽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王建告诉记者, 这些戈壁、荒滩经过整理、改造后无偿承包给当地村民种植葡萄、红枣树,由林业部门提供技术支持,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客商,帮助村民销售葡萄、红枣。

41岁的红沟村村民张晓燕家有5亩葡萄地,每年仅葡萄就能给她家带来3-5万元的收入。

“我们的葡萄品种普遍是红提和白鸡心,亩产在3000-4000斤。”张晓燕说,批发销售给上门收购的客商,一亩可以卖6000元左右。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葡萄糖分高,销路还行。

红沟村党支部书记付荣告诉记者,目前村里种有1500多亩葡萄,保守估计一年可为全村村民增收900余万元。

据了解,截至2020年底,临泽县经济林种植面积14.7万亩,其中葡萄种植面积为1.68万亩,红枣8.28万亩,已打造出一条长40余公里的葡萄长廊。

2020年,该县林果产品总产量达4.01万吨,总产值达14019.78万元,农民人均林果产品收入为1519.46元,占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83%。

企业发展,农民家门口打工增收

在板桥镇红桥庄园葡萄种植基地,一望无际的葡萄架整齐排列,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缀满枝头。

依托临泽北滩丰富的光照和适宜的土壤条件,甘肃红桥庄园葡萄酒有限公司着力做大做强有机葡萄酒产业。

短短几年时间,带动临泽县葡萄酒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北纬38°是全世界公认的最佳酿酒葡萄种植区,板桥镇就处于这个纬度区域内。这里南依黑河,北靠合黎山,光热资源丰富,祁连山雪水浇灌,为酿酒葡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种出的葡萄品质非常好。”甘肃红桥庄园葡萄酒有限公司董事长贾进告诉记者,2013年基地在此启动建设,目前基地种植有5000亩葡萄、2000亩红枣以及1000亩杂果。

贾进告诉记者,公司的设计产能是年产3000吨各类葡萄酒,现在已达到1600多吨了,随着树龄的增长,产能会逐年增高。

基地目前依托乡村旅游和农村文旅旅游,带动葡萄酒包括葡萄种植的宣传和推广,逐步延伸产业链,使红桥的产品推向全国市场。

企业的发展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在家门口务工的机会。

“在这边干活,每天下班时就当场发放报酬,一天能挣200多元,而且中午还管一顿饭。”板桥镇板桥村一位村民说,以往春节过后就为去哪里打工而犯愁的他,这几年在家门口找到了挣钱门路。

据了解,红桥庄园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甘味农产品企业商标品牌”“省级放心酒工程示范企业”。

红桥庄园的发展壮大有效激活了板桥镇葡萄产业和农旅融合发展。

目前,板桥镇建成葡萄种植基地和河西走廊葡萄风情小镇,昔日的戈壁荒滩如今产业兴旺、生机勃勃。

文:新甘肃·奔流新闻记者 邢剑扬

图·视频:新甘肃·奔流新闻记者 师天铭

责任编辑:王永祥
频道总监:许凌峰
来源
|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