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返乡创业开垦“荒地”变“农场”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胡继万 王云斐/图文

“近几年,我们村整山整屲的地块都荒了。现在有人来开垦复耕种植,真的是件好事!我们还能在家门口挣到零花钱。”在静宁县四河镇周岔村的一块玉米地里,家庭农场的代工小组长周凤鸣在查看玉米苗。

周岔村在四河镇西南部,耕地8500亩,地势较为平坦,气候相对湿润,适宜耕作种植农作物。近年来该村年轻人外流、老人留守,加剧了土地撂荒现象。

开垦后的田地。

作为静宁县“归雁工程”返乡再创业人才的陈大军,从四河镇丰富的耕田资源上看到了希望。“我在四河镇周岔村上湾、阳坡、下庄三社承包、流转土地近900多亩,已经种玉米洋芋620亩,正在翻耕晾晒300亩,准备后半年种冬小麦。同时,在城关镇峡门村、新城村也流转了300多亩。”陈大军说。

家在静宁县仁大镇陈坪村的陈大军,是静宁县原物资局下岗职工,贩过建材、干过工程、种过果园。今年各级党委政府采取措施开始整治撂荒地保障粮食安全行动,触发了他深埋心中念头: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

陈大军查看玉米生长情况。

在此期间,陈大军作为返乡再创业人才,四河镇在地膜、籽种、农机具等农资供应上给予倾斜支持,助力他成立了“静宁县福顺源种植农场”。

据介绍,四河镇深入推进静宁县“归雁工程”,采取招商引雁、筑巢引凤的方式引进种植大户、家庭农场6户,流转承包整治土地3319.03亩,使其成为复耕复垦撂荒耕地的主力军,从根本上解决撂荒地“无人种、无力种”问题。

“荒地”变“良田”。

“创业工程中,没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想种是不可能的。”陈大军激动地说。

目前,静宁县福顺源种植农场除了为周岔村群众支付流转土地费用外,也带来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我常年雇佣11人,日结工资120元,全年可支付工资8万元。”陈大军说。

编辑:何香利
责任编辑:何成军
频道总监:宋振峰
来源
|
甘肃农民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