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王建兵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经济社会的“压舱石”和“稳定器”。过去五年,我们举全省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农业农村呈现出崭新面貌,焕发出勃勃生机。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强调加快“三农”工作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提出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筑牢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底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主动担起粮食安全的大任,保障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结构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控制耕地“非农化”和基本农田“非粮化”,稳定现有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和粮食质量。组织科研院所和企业持续加强种源技术攻关、种植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进生物技术、农业技术和数字技术融合发展,积极建设新型农业产学研体系。树立大食物观念,统筹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的空间布局,构建集仓储、物流、营销一体的流通体系,利用国际陆港加强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内粮食商贸物流体系布局,掌握农产品贸易主动权,通过国际市场应对粮食安全的挑战。切实守稳守牢“米袋子”“菜篮子”,保证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全国粮食安全大局作出贡献。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和劳动技能培训,多种措施保障低收入人群收入稳定增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借用外部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用足用好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重点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努力改变乡村面貌,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渠道。

实现农业现代化。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新功能、发展融合新业态,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及其联合组织、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的重要作用,形成农业服务链接型规模经营和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分工协作、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创新绿色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发展节水农业,开展畜禽粪污、农业秸秆、废旧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节能减排,推动农业低碳发展。培育具有特色的甘肃农产品地方品牌,加速推动特色农业大省向特色农业强省转变。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规划先行、多规合一,合理布局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对乡村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扩容完善现有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各地要根据自身情况,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以建立特色村、精品村、中心村为目标,依据农村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民情风俗,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努力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和农民生活水平。深化乡村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重点突破、梯次推进、整体提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一批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和传统特色村落,传承文脉、留住乡愁。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增强县城集聚人口功能,促进农村在县域内就近就业、就地城镇化。持续深化“双减”工作,全面改善乡村办学条件,努力让城乡孩子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抓住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的机遇,打破行政界限,实现县乡村统筹,推进县域内及县域间公共设施共享共建。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构建以乡镇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和服务圈。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利用互联网远程医疗系统,促进优质医疗资源进乡村、进社区,让地处边远地区的农村群众享受同样的优质医疗服务。

建设幸福美好新乡村。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和集体经济,持续提升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实施新农人、农业职业经纪人等培养计划,创建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实训孵化基地,大力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巩固农村精神文明主阵地。

(作者为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编辑:石静瑜
责任编辑:赵博民、刘英
来源
|
甘肃日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