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锦凰
把县域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从抓科技、抓产业、抓县城和中心镇、抓人才、抓协同、抓基础入手,着力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县域强则省域强,县域活则全盘活,县域富则百姓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充分认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与不足,把县域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作出实施强县域行动部署。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就要大力推进强县域行动,把发展县域经济摆在突出位置,提升县域自我发展能力,着力促进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抓科技,增强县域经济发展驱动力。目前来看,我省河西地区与陇中地区的兰州、天水整体创新能力较强,陇东地区和甘南、临夏部分县区创新能力不突出,全省呈现出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的倾向。因此,应按照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类型,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大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与创新驱动的双重匹配。农产品主产区要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各县以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意识、鼓励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提高非农从业人员比重为方向,并以工业主导型和农业优先型县域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县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抓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核心力。结合我省县域功能区和县域经济分类,因地制宜发展县域优势特色产业,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一是加快工业主导型县域园区建设,提升县域产业集群发展承载空间。以提高重大产业项目承接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断增强竞争优势,实现园区产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合理布局各类产业集聚区,推动要素创新、骨干和配套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培育我省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二是加快农业优先型“三品”战略建设,提升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和产品竞争力。围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食品与手工艺品、中药养生保健产品等县域特色增品种;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不断完善技术标准提品质;“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广,加大培育力度创品牌。三是发挥县域资源能源优势,构建县域新兴产业体系,形成县域经济新增长极。充分发挥县域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重点发展资源能源精深加工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辐射范围广、发展潜力大的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
抓县城和中心镇,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辐射力。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居主导地位、起重要作用,是县域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的核心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等,大城市周边的县城应加快融入城市和城市群的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创新链,构建形成融资在城市、投资在县城、头部在城市、配套在县域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推进县域与中心城市融合发展。对于专业功能县城、农产品主产区县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和人口流失县城,则应该分类施策,加快形成特色发展格局,并增强对重点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连接城市与乡镇的纽带作用,将中心镇纳入到县城建设中,不断完善乡镇道路、水电、气热、5G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医疗、就业、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改善乡镇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升乡镇生活品质,使县城和中心镇成为乡村的CBD、高质量生活聚集区、城乡产品流通的窗口区、公共服务的聚集区,增强县城和中心镇在要素聚集方面的能力,打造县域经济增长极和增长点。
抓人才,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可持续力。创新的关键在人,但从我省86个市县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相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有58个县区是常住人口净流出,占到全省县域的67.44%,加上区域优势不明显,各县域间人才分布不均衡、关键技术人才匮乏、人才层次不高及研究人员队伍发展缓慢等问题仍然是制约我省县域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县域要善于筑巢引凤,打造聚才平台,避免使人才政策泛化为社会福利,将资源集中利用在人才的创业启动和研发补助,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分类推进人才评价,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科技奖励奖项设置,提高奖励标准和奖励人数,形成更加科学和可操作性强的人才培育体系与政策优惠,充分挖掘与培育县内高层次人才。
抓协同,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打破以往县域恶性竞争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为核心,加强县域间统筹协调,以某一个县优势产业为核心,邻近县域围绕产业上下游配套,避免因政策普惠、资源不集约、科研不凝聚、资本不汇集,导致县县有业态却龙头做不大。尤其是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方面,明确特色初级农产品的最佳适宜区、优势加工区和市场潜力区,积极引导各县域结合产业基础优势、发展潜力、市场前景等综合因素,坚持适度规模、适度竞争,调整优化本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县域特色产业。
抓基础,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支撑力。一是持续完善“硬件”建设。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建设公路、铁路与航空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全面提升区域和城乡交通服务水平。加强生产、生活用水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生产路、产业路、高标准农田设施建设。全面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二是加快“软件”建设。加快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建设,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建设,消除城乡“数字鸿沟”,缩小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城乡差距,夯实县域共享发展基础。
(作者为兰州大学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