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燕春丽/文 瞿娟/图
6月8日,省政府印发《甘肃省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涉及11个方面53条政策措施。《实施方案》体现了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新要求,明确了我省稳经济促发展的任务书和时间表,将有力促进全省经济在二季度企稳发力、全年稳中有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近日,省发改委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就《实施方案》展开深度解读,并给予合理可行的建议。
省会兰州
聚焦“一核三带”发展格局和“四强”行动
省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魏立桥表示:“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必须聚焦‘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四强’行动。”
“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四强”行动,是在我省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蓄势待发、爬坡过坎、追赶进位关键阶段后,为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极其重要的顶层设计,是我省上下把握发展大势,找准关键问题,拓展创新思路的重要遵循和主要依据;也是当前我省扎实稳住经济的重要遵循和主要依据。
兰州核心经济圈、河西走廊经济带、陇东南经济带、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一核三带”的空间格局,集中了全省经济总量的80%以上、社会公共物品及服务的80%以上、人口数量的80%以上、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区范围的80%以上,全省经济基本盘的强盛与衰弱、繁荣与萧条,以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与否、高质量与否都集中体现在“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上。
“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作为全省上下主要抓手,以重点地区和关键领域为突破口,推动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整体跃升为出发点。当前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统筹发展和安全,体现抓重抓主。要把省会和县域作为重点地区、科技和工业作为关键领域,实施“四强”的重点突破,进而全面稳住经济大盘。
魏立桥说,一揽子政策措施是统筹当前与长远、兼顾稳定和增长、兼容治标与治本的综合性、长远性大计。更为重要的是,聚焦到“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四强”行动上,可以更好地彰显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含金量和综合效应,避免碎片化执行的偏差;更好地凝聚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理念,以爬坡过坎、追赶进位的奋进精神行稳致远。
西峰油田抽油机
着力强引擎稳投资促消费
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李丽莉认为,《实施方案》立足我省发展实际和发展阶段,既考虑到短期的应急措施以化解“燃眉之急”,也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动力支撑,突出“强工业”行动,是加力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政策措施“组合拳”,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及时性和很强的操作性。
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需要投资、消费、外贸等领域持续发力。《实施方案》提出了14项稳投资促消费具体政策措施,不仅包括重大水利、交通、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包括推动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等政策措施。明确力争年内获批开工白龙江引水、黄河甘肃段河道防洪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快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一系列生态建设项目;力推我省2022年度强县域行动任务清单,加快实施以环境卫生、市政公用、公共服务等领域为重点的补短板项目。
在促消费领域,提出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加快消费提档扩需,促进旅游市场消费、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等不同领域同时发力。提出要用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抢抓旅游黄金时机,2022年6月1日至9月30日,全省国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首道门票原则执行不低于5折的票价优惠。多头并举,以定时定点的具体措施夯实消费的基础性拉动作用。
兰州新区保税区
稳生产助力企业渡难关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柯表示,虽然我省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不断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提质增效。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许多短板和弱项,不仅需要稳生产渡难关,更需要依托优势资源、加大投资,促进发展。
《实施方案》在稳生产方面,从财政、货币金融、强化工业生产保障生产要素供需平衡、稳投资、盘活存量资产等14个方面出台了23条政策措施,为我省保生产、稳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助力企业渡难关和促进企业发展方面,从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企业的纾困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对物流枢纽和物流企业的支持力度,科学有序实施疫情防控等6方面制定了9条措施,为我省相关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微企业纾困渡过难关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在抢抓机遇方面,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民间投资,加强能源资源储备能力,加快推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动外贸保稳提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6方面制定了10条措施,不仅为各类企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诸多政策机遇和方向指引,而且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强”战略举措、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提振市场信心、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林柯建议,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打通产业供应链的堵点。尽快建立省内企业产品和服务供需信息平台,加强产业内部上下游纵向和产业之间横向的供需信息交流与沟通,有效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协同分工水平,打通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供应链的堵点;加快构建龙头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在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及相关服务方面建立协作与配套关系,促进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产业内企业集聚发展、产业间集群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马东平认为,《实施方案》从不同的层面入手,就拓展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渠道推出了不同领域又相互支撑的政策。
通过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是解决就业的途径之一。《实施方案》中提出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办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统筹中央转移支付和本级安排资金,设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市、县倾斜。优化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不断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拓展农村劳动力在省内的就业渠道。鉴于东西部劳务协作受到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实施意见》提出要不断深化省内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引导陇东南地区劳动力资源和河西地区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用工需求实现优势互补,引导更多务工人员在省内实现稳定就业。拓展省内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不仅是引导陇东南和河西地区的劳务互补,更要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产业错位发展和劳务资源的互补。
积极推动扶贫车间转型发展为“乡村振兴就业工厂”,对于车间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管理运营能力,吸纳更多家庭劳动力实现就近稳定就业,切实激发群众就业致富内生动力,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年内转型升级乡村就业工厂总量超过1000家,将为脱贫人口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马东平说:“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项重要举措。”《实施意见》中提出统筹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保持岗位规模总体稳定,空缺岗位要优先安置弱劳力、半劳力和无法外出、无业可就的脱贫人口。建议继续加大农村卫生保洁员、防疫员、道路管护员、饮水设施管护员、自然灾害预警员、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看护员、爱心理发员等农村公益性岗位开发补助政策。
提振企业及市场主体发展信心
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存刚认为,《实施方案》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高效统筹”“助企纾困坚定有力”两个方面务求实效,有利于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链接、消费回暖升温,市场活跃,为稳经济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落实各项国家政策措施的具体要点和时限,确保国家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提出财政政策加力见效,全面落实行业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6月30日前基本完成集中退还存量留抵税额;第二批专项债券于6月底前发行完毕,所有已发行专项债券于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力争全省今年新增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达到100亿元;在政府采购工程领域,将预留面向中小企业采购的份额由30%以上提高至40%以上;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1年,执行期限至2023年4月30日。
《实施方案》提出用足用好货币金融政策,组织协调省内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落实对困难群体实施延期还本付息相关政策,本轮延期还本付息日期原则上不超过2022年底;按照符合使用条件地方法人机构季度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2%给予资金支持,更好引导和支持地方法人机构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投放。提出促消费稳外贸同向发力,2022年6月1日至9月30日,全省国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首道门票原则执行不低于5折的票价优惠;深化融入“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积极拓展东南亚市场;启动我省首家“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创建敦煌文化出口基地。同时提出保基本民生兜牢底线的相关措施。
张存刚表示,上述政策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增加企业和市场主体的即期收入,降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成本,提振发展信心,增资扩产转型升级,支撑经济企稳向好;有利于加速财政资金周转,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结构,发挥财政资金作用,放大财政资金效应,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依托政府信用,增加建设和发展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拓展发展空间;有利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增量提质、旅游消费回暖扩张、推动外贸保稳提质;有利于更好满足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有利于保障和扩大城镇居民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