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甘肃·武都】打call!武都花椒 !

芳香馥郁,气息氤氲,一粒粒饱胀的红珠裹挟着最迷人的气息撩动着人们的味蕾。如果用三个词语来形容武都花椒那一定是“脸红”、“心黑”、“叶子麻”,武都区作为我国花椒原产地之一,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记载“蜀椒出武都”,唐代时武都花椒还被列为贡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独特的地域性小气候创造了大红袍花椒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也造就了武都大红袍色红、油重、粒大饱满、辛香浓郁、麻味淳正的极佳品质。

图片

环境优越“添底气”

武都区地处东经104°34′~105°38′,北纬32°48′~33°34′之间,最高海拔3600米,最低海拔660米,年均温度14.6℃,无霜期250天左右,年均日照时数1911.7小时,年均降水量447毫米左右,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光热资源充足,生物垂直分布明显,资源品种多样富集,具备发展花椒等特色产业的独特气候资源优势,是全国花椒最佳适生区之一。

图片  

“今年的花椒挂果率非常高,大家最近一定要注意花椒采摘期间的交通安全,严禁三轮车载人。你们回去之后一定要给周边的亲戚朋友们把交通安全知识宣传好,在此我也希望大家今年的花椒能买个好价钱……”这几天,郭河乡驻村干部李娜娜正在为群众宣传花椒采摘期间安全注意事项。

图片

说起花椒,武都区聚农富花椒种植农民合作社的成满发满脸喜悦:“这几年我们郭河乡花椒高产村都加入了合作社,我们收购本地花椒再销售出去,一年运销量可达300万公斤,产值2000多万元。咱们的花椒品种优、质量好,四川、重庆、河北、河南等地的客户都抢着订购,如今更有网络销售的优势,何愁装不满钱袋子。”

图片  

发展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根本之策,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今年以来,武都区立足自然资源优势,聚焦市党代会提出的“十大行动”中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3+6”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延伸花椒产业链,以“延链、补链、强链、建链”为抓手,通过点线相接、片区相连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花椒产业提质增效。

图片

如今的武都花椒,在一路探索中寻求突破,完成了从零星栽植、地埂模式、荒山开发到规模连片的华丽转身,全区稳固发展花椒100万亩,已建成万亩基地8处,千亩基地108处,花椒种植覆盖全区37个乡镇(街道)、650个村,2021年总产量6000万斤,综合产值约36亿元。

科技助力“提质效”

武都区能够在全国花椒主产区中脱颖而出,得益于科技的加持。“以前,当地都是散种的老花椒树,不仅病虫害多,而且树身刺多,雇佣外来的‘摘椒客’采摘花椒成本也高,村民种椒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武都区东赢农副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志东说,这几年,村民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制定花椒示范管理标准,指导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亩均花椒产值翻了一倍,椒农种植花椒的积极性有了大幅度提高。

图片

在马街镇沙坪村的花椒地里,特派员围绕花椒产业发展现状、花椒树病虫害防治、有机肥施肥增产等重点内容,深入浅出地向沙坪村的花椒种植户阐述了如何通过综合管理实现花椒高产栽培。定期的面对面培训、一对一指导的方式,让广大椒农成为科技明白人,掌握了花椒高产栽培技术,从而有效应对土壤酸化与板结、病虫害防治等花椒种植技术难题,实现了科学种植、合理施肥、综合管理,提升了花椒品质及综合管理水平,有效促进全区花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图片

武都区花椒中心科技特派员王国斌说:“最近花椒已陆续进入采收期,现在田间管护的重点就是做好花椒干枯枝、病虫枝的剪除以及椒园枯叶杂草的清理等工作,为来年花椒稳产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武都花椒品质,武都区始终把健全产业扶持体系,强化政策服务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以科技创新,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科技培训为重点,全方位向花椒产业注入新科技和新成果,传统特色产业向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进程明显加快,于今年年初成立了全国首个县域级无刺花椒专家工作站。

图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林草局花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魏安智说:“开展无刺花椒的培育对于提升武都花椒的产品品质和知名度是非常必要的,工作站成立后将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和专家指导作用,在无刺花椒种植、花椒精深加工、科技研发与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推动武都花椒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助推武都花椒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实现乡村振兴”。

图片

产业发展的好不好,关键是看群众是不是真的得实惠。在花椒产业精细化管理中,武都区结合花椒产业发展实际,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开展科技知识的培训,手把手交给农民花椒病虫害防治、修剪、嫁接等科学管理技术,引导广大椒农合理种椒、科学种椒。通过区上成立花椒技术服务中心、宜椒区各乡镇成立花椒服务站,形成了“区有中心乡有站,户有花椒技术员”的技术服务网络,实现了花椒产业技术服务的全覆盖。并联合西北师范大学在石门镇水地坝筹建30亩集大红袍花椒嫁接、优质八月椒砧木苗繁育、武都花椒综合丰产技术示范、武都野生花椒种质资源培育、引种驯化、花椒品种优选等为一体的标准化科技示范基地,为广大椒农提供技术服务,让花椒成为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图片

谈起今年的收成,汉林镇三家地村村民李永清满是期待,他说:“今年政府为了帮助我们发展花椒产业,给我们拉来了好多有机肥和农家肥,通过改善土壤肥力的方式,解决了椒园土壤板结、肥力不够的问题,使我们的花椒比往年长的要好,颗粒要大。我今年种了七八亩花椒,预计能摘八九百斤干花椒,卖四五万块钱,希望今年更多的外地客商来我们三家地村收购花椒。”

多线销售 “传天下”

从“藏在深山人未识”到“一朝成名天下知”,武都花椒走过了40余年的发展历程。

为了拓宽花椒销售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武都区连续十余年成功举办花椒节会,通过现场观摩、产业论坛、集市贸易等多种方式宣传推介销售武都花椒,每年都能吸引大量全国各地客商。全区花椒经销商与海底捞、老干妈、重庆德庄等大型餐饮企业建立了供销关系,稳固拓展销售市场,并通过国际火锅联盟打开了国际市场,有约千余吨武都花椒销往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等国家,红遍山野的花椒也成为了武都的一张精致名片。

图片

2021年7月13日,中国川渝火锅产业大会暨“陇货入蓉”、中国(武都)花椒展示交易会开幕式在成都市举行。这也是武都花椒第一次从主产地到终端市场的精准对接。

图片

“本次大会系西南、西北地区麻辣食品行业首次联手举行,对打造西南、西北地区麻辣食品品牌,促进陇南市武都区与成渝两地麻辣食品行业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让陇南‘墙里花’花椒在川渝两地墙外飘香,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火锅产业联盟主席刘松说。

2022年1月17日,武都区与国际火锅产业联盟举行了认购武都花椒种植基地揭牌和签约仪式,通过强强联手,扩大绿色农产品消费供给,打通销售终端市场,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竞争优势、品牌优势,使“武都花椒”走向全国,麻香天下。

图片

现如今,武都花椒已在全国具有“种植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品质第一、农民收入占比第一”的行业地位。下一步,武都区将持续巩固“中国花椒之都”的美誉,大力推进“3+6”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着力形成百亿级农业产业集群,统筹抓好特色农产品品种改良、综合管护、精深加工、产品研发、产销对接,深入实施产业提质增效工程,不断夯实县域经济发展根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让我们共同见证“小”花椒走出“大”未来,一起为武都花椒“打call”!

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圆丰
来源
|
武都区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