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小杂粮为乡村振兴“挑大梁”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杜敏娟

夏日的静宁县三合乡绿意盎然,梯田错落有致,走进该乡北岔流域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点,集中连片的谷子在微风中翻滚着绿浪,沉甸甸的谷穗圆润饱满,展现一幅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丰”景画。

北岔流域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点。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代祥峰 摄

今年开春以来,三合乡以撂荒地整治为契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拓宽了产业道路,为推进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生产,以及机械化作业创造了条件,昔日的“巴掌田”“鸡窝地”全部变成了“整片田”。同时乡上结合“一村一品”的发展原则,确定北集村为谷子种植基地,集中连片种植谷子500亩,并免费为村民提供种子、地膜,降低了种植成本。

“今年地膜谷子的长势非常好,按当前的长势情况,一亩大概有900斤的产量,根据目前的市场行情,一斤按2元来算,一亩地大概有1800元的收入,我种了38亩,估计纯收入5万左右。” 看着一片片长势良好的谷子,北集村村民吕玉堂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三合乡种植的小杂粮。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代祥峰 摄

“今年天比较旱,雨下得少,但地膜谷子受影响少,长势还挺好,看来地膜谷子适应咱们干旱山区种植。”北集村上湾社社长何世全说,谷子耐旱,适应性强,面对今年的干旱,仍旧能够获得丰收。

何世全说,土地平整之后,全程可以机械化作业,没人耕种的土地都被亲房邻居代种,谷子收成之后,乡产业公司将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收购,乡亲们没有销售方面的后顾之忧。

今年,三合乡以新堡、任岔、光华、北集等村为重点,大力开展小杂粮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进一步扩大提升特色产业规模和效益,全乡谷子、糜子、荞麦等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切实将“家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理念稳稳当当写实在广袤的田野上。

农户在查看谷子生长情况。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代祥峰 摄

近年来,三合乡紧盯立体寒旱特色产业示范乡定位,依托乡产业公司,采取土地经营权流转、入股等方式,着力打造“支部+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建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小杂粮产业链,推动生态、绿色、有机小杂粮生产,将小杂粮产业逐步打造为增加全乡农民收入,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全乡乡村振兴挑起“大梁”。

编辑:何香利
责任编辑:何成军
频道总监:宋振峰
来源
|
甘肃农民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