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的“实验课堂”——甘肃农业大学师生暑期投身省内专业试验基地开展学术实践活动


甘农大学子在田间地头实践学习。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每年的七八月份,正是我国北方主要农作物生长、收获的重要时节,甘肃农业大学师生的暑假也因而充盈、精彩起来,他们把“实验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

甘肃省科技功臣、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生导师孙万仓教授与团队的老师们,将科研“主阵地”挪到了油菜地里,和10余名研究生一道,吃住于永登县秦王川油菜育种基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孙万仓教授在试验基地整理油菜种质资源。

“我们相继完成了一万余份油菜种质资源的整理建档,以及两万余份油菜高代材料品质指标的系统观测。”该校硕士研究生陶肖蕾说,“已逾花甲之年的孙老师,不是在地里、仓库里,就是在实验室,他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深深感染着我们。”

武威绿洲农业综合试验站里,该校农学院的研究生们看着即将长成、等待收割的小麦,喜上眉梢。受今年我省春季疫情的影响,这茬小麦比往年正常播期晚了一周,为此,师生们实打实、更加用心地做好施肥、灌水、除草,观测好每一项指标,让小麦多成穗、成大穗。

再来到定西旱作农业综合试验站,该校20余名研究生干起农活来有模有样。到了晚上,为抢抓试验进度,他们还会主动去实验室,分析测试白天取来的样品。“到了农田里,才能更深层次地了解农村、了解农业,走进农民的生活。”该校博士研究生谢丽华,对此感触颇深,她对土地土壤、对种子作物的认真,是团队里出了名的。

甘农大师生在通渭县实践学习。

而在位于通渭县的作物高产高效栽培试验站,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柴守玺教授、常磊教授,带领近30名研究生“火热”开展着小麦收获前的采样工作。触景生情,柴守玺喜欢在田地中,给学生们讲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这样的特色耕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院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

长期驻点于此的博士研究生马建涛,是酒泉人,但他现在精通通渭方言,在田间开放日活动,他的农艺技术讲解吸引了众乡亲前来学习。“农业大学作为‘三农’发展的人力资源富集地和科技创新支撑地,我们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柴守玺、常磊如是说。

……

甘农大学子在田间地头实践学习。(本文配图由甘肃农业大学提供)

不仅如此,近两个月,甘肃农业大学还组织农学院的40余名师生赴庆阳参加了由中国作物学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陇东学院等联合主办的“旱区作物绿色高效生产暨新农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实地参观了兰州大学庆阳黄土高原草地农业试验站。

唯有把双脚深深扎进泥土里,才能长出真本事来!每年夏季,万物生长皆繁荣,每年暑期,也是甘肃农业大学农学学子成长最快的时间段,是他们扎根祖国大地、厚植学农为农情怀、塑造知农爱农品格、提升强农兴农本领的重要实践机会。

编辑:郭心悦
责任编辑:赵博民、刘英
来源
|
新甘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