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榆中县委、县政府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明显的区位优势,着力整合优质资源、突出项目带动,培育打造品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探索出了“耕”上田园景观、“种”出乡村旅游、建起黄河美宿、乐享幸福生活的乡村旅游发展“榆中模式”,为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了强大动力。
目前,榆中县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10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市级旅游示范乡镇4个、市级旅游专业村15个,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业态发展逐步规范化、标准化,累计吸纳农村5000名以上劳动力就业,景区年营业额13亿元。2021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72.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36%和27.42%。截至目前,2022年全县共接待游客323.9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亿元。
政策资金支持持续加大
近年来,榆中县不断加大对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调动乡镇村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性,积极申报省、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2017年投资1625万元,在5个乡镇17个村实施了旅游扶贫项目。2018年以来,投资10亿元,建成李家庄田园综合体栖云田园小镇并已进入试运营阶段;投资近8000万元,开展黄河驿窑洞康养民宿项目,计划建设72孔窑洞民宿,目前已建成10孔窑洞、游客服务中心、木栈道、文化墙等;每年安排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550万元,扶持文旅产业发展。
乡村旅游项目亮点纷呈
榆中县以重大项目为支撑点,着力推进栖云田园小镇及精品民宿项目、沁园春·梦幻田园项目、老家·浪街旅游小镇项目、青城古镇综合保护开发项目、榆中全域旅游智慧平台建设项目、S104兴隆山村段旅游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全县旅游标识标牌建设项目、陇香源民俗文化小镇项目建设。推进“厕所革命”,全县累计新建或改扩建A级以上旅游厕所108座,合理分布在各景区和乡村旅游点。推动民宿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以体现田园之美、感受西北特色、留住乡愁为主题的栖云小镇的栖云野奢民宿、栖云山居民宿、栖云大酒店、栖云客栈、栖云宿集、老家·浪街黄河驿站窑洞康养民宿、云上清谷蜂巢客栈、车道岭窑洞民宿、哈班岔星空帐篷营地等不同业态的民宿客栈。
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
榆中县李家庄村创立“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积极培育致富带头人,持续带动农民增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参与的开发运营机制。成立甘肃栖云田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组建投融资及管理平台。探索建立“项目+基地+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生产单位+龙头企业”的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转化运营模式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创新模式,逐步打造三次产业高度融合的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示范园区。2021年实现产值1200万元,吸引游客200万人,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解决当地村民就业200多个,人均增收1.5万元以上。浪街村创立“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探索“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通过农民就近务工、房产土地入股分红、农家乐经营等方式,创造就业岗位300多个,带动本地村民就业260余人,实现整村脱贫致富。
特色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为强化品牌带动,榆中县以“陇右明珠 生态榆中”为品牌统领,运用市场化手段,优化榆中一日游、二日游精品线路,倾力打造城市周末休闲游、田园采摘体验游、民俗文化游、浪漫花海主题游等乡村旅游线路,提高了乡村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先后完成榆中旅游手绘地图、旅游形象LOGO、景区景点视频、宣传册、全域旅游全景导览牌、“陇右明珠 榆中八景”及榆中揽胜图的设计和制作。放大节会效应,举办栖云文化旅游节、兴隆山金秋红叶暨徒步登山节、石源文化节、青城荷花节、农民丰收节等品牌旅游节会,在带动景区景点人气和消费的同时,提升了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强化宣传营销,每年参加大中型推介活动10余场,在西宁、银川等周边城市举办“珠珠相连”“陇右明珠 生态榆中”走进“高原明珠 夏都西宁”“黄河明珠 魅力银川”系列文化旅游交流推介活动,在甘肃卫视《天气预报》栏目、兰州西客站候车厅LED大屏投放榆中旅游宣传片,做客甘肃都市调频“专家带你去旅行”和甘肃农村广播“那山那水我代言”栏目,参加“甘肃人游甘肃”2022甘肃乡村旅游乐享金秋推广发布活动,举办“乐享陇原金秋·走进生态榆中”乡村旅游网络宣传活动,推介榆中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同时,榆中发布微信公众号“游在榆中”专栏、“浪榆中”微信公众号及“榆中发布”“榆中爱摄影”等抖音、快手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关注、打卡榆中旅游产品。
记者:火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