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伏羲文化 汇聚复兴力量】追根溯源 伏羲祭典历千年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传说他人首蛇身,德行高远

创造的文明在华夏大地传播开来

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

2022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现场。

天水

作为伏羲的诞生地

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

现已连续举办了

31届伏羲文化旅游节

公祭伏羲大典也被列入

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成为甘肃省独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


让我们一起了解伏羲文化以及

它为何在天水举行↓↓↓

 中华民族缘何祭祀伏羲 

史称伏羲之母为华胥氏,在雷泽踩巨人足印有感而孕,“历十二年而生伏羲”于成纪。伏羲出生地成纪就是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这里留存有大量伏羲女娲及其部族活动的遗迹和传说故事。

71d84673b3031540b85cd23ef13e3edc_1683769222132061734_h=500&w=347.jpg

▲伏羲画像

伏羲“始画八卦、肇启文明”“结网罟、教畋渔”“制嫁娶、正姓氏”……伏羲文化贯穿于易学、龙图腾文化、姓氏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领域。远古先民及历代贤哲,以伏羲及其文化创造活动为基础,将众多生产发明汇聚于伏羲氏身上,复经演绎加工和增益扩展,加上民间传说、信仰的推衍流传,逐渐形成内涵丰富的伏羲文化

王友楠《伏羲十四大功绩图》

伏羲部落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好的生产生活资源,一支沿渭水向东迁徙,不断融合到其他部族,势力范围扩大至黄河中下游一带;另一支沿汉水向南迁徙,后来到达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伴随着伏羲部族的东迁和南迁,如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四川、云南、贵州等都有伏羲遗迹。伏羲部族向东迁的那一支最终到达河南淮安,相传伏羲在那里建都,死后亦葬于此。据史料记载: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纪,都于陈。故甘肃天水称“羲皇故里”,河南淮阳称“太昊之墟”。这是一条脉络清晰的东迁路线。

至此,伏羲文明由天水诞生和发源,随着部落迁徙和社会发展,在华夏大地上开枝散叶、兼容并包,形成了中华民族早期的文明之源。伏羲文化自身的奉献精神、包容性、创造性和适应性薪火相传,开启了华夏文明的篇章。伏羲也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富有创造精神的形象象征。

 伏羲诞生地——天水 

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同伏羲生于成纪,即今日的甘肃天水,不仅因为大多数古代文献记载如此,天水境内也现存大量的伏羲文物遗迹和民俗习惯。

天水伏羲庙内手托先天八卦太极盘,位于先天殿内的伏羲彩绘像。

卦台山

天水有距今8300~48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大地湾遗址,该遗址和伏羲所处的时间、地点大概一致;有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用于伏羲祭祀,并且是全国保存最完整且规模最大的伏羲庙;有伏羲创八卦的卦台山,以及传说伏羲出生的伏羲崖、伏羲洞、风台嘴、牌坊、砖刻等古代遗址;天水境内还有许多跟伏羲同姓的人家。此外,有许多反映伏羲形象和文化的民间习俗,许多生活用品有反映伏羲形象的痕迹,比如卦台山一带还有百姓使用八卦形斗盖、八卦形灶台,古民居的门上也常见纪念伏羲的八卦龙花蕊。

临街而建,群树环绕的伏羲庙。

由于伏羲氏的迁徙,许多地方都有伏羲遗迹,出现了多地争当伏羲故里或打伏羲牌的现象。但其他地方的伏羲遗迹、故事传说与天水是羲皇故里的结论并不矛盾,只是源与流的关系。目前,国内最负盛名、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是甘肃天水伏羲庙的公祭大典,以及河南淮阳伏羲陵祭祀,即“西庙”和“东陵”。这两个地方一个是诞生地,一个是陵墓所在地,可谓一始一终。

天水公祭伏羲典礼发展历程追溯

天水被誉为“羲皇故里”,这里的“一山、一庙”见证着羲皇故里的悠久历史,也见证着天水公祭伏羲的传统。

天水自古以来就有民间和官方祭祀伏羲的传统,相沿成习。据史料记载,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在渭水流域设典祭祀伏羲,用骝驹、黄牛、羝羊三牢之仪,自此祭祀不断。唐、宋则提高了对以伏羲为首的三皇陵寝的祭祀规格。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于三阳川蜗牛堡(今天水卦台山)原址建伏羲庙,祭祀礼仪逐年规范。元代,朝廷诏令全国通祀三皇,卦台山又扩建伏羲庙。明代,朝廷在秦州专立祭祀伏羲的祠庙(今伏羲庙),礼部特审定标准祭伏羲文,采用太牢规格,一年两祭,每祭三日,礼乐以祭奠,隆重而神圣。自此,秦州祭祀伏羲活动进入极盛时期,秦州伏羲庙成为祭祀伏羲、传承伏羲文化的重要平台。清中晚期至民国时期,民间相传正月十六是伏羲的诞辰,正祭日期遂改为正月十六,民间的祭祀一直延续至今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活动从未间断,一直延续下来。

b225f5da7a6cafbb550dd037d37195f8_1683769304501084312_h=437&w=500.jpg

▲乾隆《直隶秦州新志》中的伏羲庙图

1988年,天水恢复公祭伏羲典礼。2005年起,公祭伏羲大典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确定每年6月22日举行。2014年,海峡两岸首次实现共祭伏羲。

2018海峡两岸共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典礼在台北市举办。路梅 摄

公祭伏羲大典迄今已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伏羲文化旅游节也成为“全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每年都有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全国56个民族代表,兄弟省市和天水各界人士十万余人参加公祭伏羲大典。

 共祭伏羲意义深远 

携手共祭,体现了海峡两岸中华儿女对人文初祖伏羲的共同礼赞,彰显了伏羲在两岸同胞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与此同时,两岸共祭展现了“两岸一家亲”,饱含两岸民众期盼祖国统一、同胞相聚的深情寄托。

2022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现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孟捷)

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与时俱进,其中许多文化内涵至今仍为两岸民众所崇尚。具体包括龙文化、八卦辩证思维等,是中华民族、海内外同胞的向心力和民族团结的黏合剂。

以伏羲文化为桥梁,两岸还开展了深度的文化、商贸等交流。在伏羲文化的助推下,两岸同胞画出了最大“同心圆”。中华各民族的伏羲女娲神话传说、民间信仰等虽各有特色,但伏羲一画开天、女娲抟土造人等精神内核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凝聚“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

两岸共祭伏羲,是一项重大且富有创造性的人文举措,是两岸同胞同根同脉、同文同种的文化基因,血脉相连、水乳交融的文化记忆。共祭伏羲,也是一个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汇聚民族力量,增强中华儿女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的盛典。

(新甘肃客户端综合甘肃日报、中国新闻网、看秦州微信公号、天水文学微信公号等综合整理

编辑:王万良
责任编辑:赵博民、刘英
来源
|
新甘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