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载支教路,浓浓山河情——西北师范大学学子赴新疆阿克苏地区实习支教纪事

西北师范大学2023年春季学期赴新疆阿克苏地区实习支教学生整装出发。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到新疆去,到阿克苏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3月13日下午,兰州火车站。春风拂面,头戴红色小帽的623名西北师范大学学生依次登上一列西行的K4091次绿皮火车。

春风作伴,西北师范大学2023年春季学期赴新疆阿克苏地区实习支教专列再出发。

准备出发。

时光溯回。2008年7月,西北师范大学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签署支教协议,成为疆外第一所大规模开展实习支教的大学,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

此后14年,西北师范大学不间断派出27批6217名优秀学生赴新疆阿克苏地区,绵绵接力开展这场实习支教的“马拉松”。

2023年,支教的第15个年头,来自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等9个学院的第28批623名实习支教学子,接续踏上了这条非同寻常的支教之路。

在他们的身后,是一批又一批学长们播散青春和汗水、传道授业的支教长路,和深深印在那片热土的故事……  

欢迎支教老师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贺鹏山。

大道平阔,长路漫漫。

在位于阿拉尔市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高级中学,有一位扎根兵团12年的西师人——该校高二(2)班班主任、高三年级思政课教师贺鹏山。

2009年,贺鹏山正值大四,正是意气风发少年郎。老家在甘肃金昌的他,在4个月的支教时间里爱上这片热土。

几个月后,经过第一师高级中学的大学生直招笔试、面试及试讲等环节,贺鹏山被该校提前录用。

2010年6月,贺鹏山从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毕业后,秉承母校“西迁精神”,如约来疆入职,深耕兵团教学一线。

贺鹏山和学生们。

“带上母亲买给我的一身保暖内衣,不顾女友许小妹的惊愕不解,我就这样踏上赴疆任教之路。谁知入职不到两年,我先后两次小腿骨折。听闻消息,小妹背着、拎着9个包袋,从兰州专程来照顾我。她说,你带高三的课,不可松懈。”

后来,许小妹成为了贺鹏山的妻子,也成为了阿拉尔市的一名教师。再后来,贺鹏山和许小妹养育了两个孩子,现今分别留在金昌和兰州,一家四口分隔三地。

“如果我远离家乡,可以帮助这里的学生走出去、走得远。那我心甘情愿,毫无怨言。”当记者看到贺鹏山办公桌旁装满两个塑料袋的鸽子粪,旋即明白了他和学生之间淳朴而深厚的情感。贺鹏山憨笑道,“听说我爱养花,孩子们就利用午休时间为我扫拾了这么多。”

正在办公室工作的贺鹏山。

这些年,贺鹏山的不少学生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澳门大学……

第一师高级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肖锐说,目前,学校60%的教师来自全国其他省份。这样的教师队伍,新鲜、多元。“常年扎根于此,贺鹏山是典范,西师学子值得称道。”

大学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刘国贤,2008年第一次来到新疆时,不禁“傻了眼”:“甘肃天水到新疆阿克苏,地图上不过‘一拃长’,火车‘跑了’52个小时。而且,我买的是硬座票。”

支教返程途中,刘国贤与现如今的妻子相识相知。他在温宿县实习支教,她在沙雅县实习支教。她决定毕业后重返沙雅,他也这般打算。

起初,刘国贤和妻子每隔一两年就回甘肃老家看看。2018年,工作不到10年的刘国贤调任为沙雅县第一中学副校长,他每年带完高三学生,随即又招收高一学生,时刻不得闲。于是,他们的探亲之行一拖再拖,迟到了整整4年。

为掌握学情、了解学生,刘国贤带着教师们,尤其是来自外地的新教师,挨家挨户家访,一个学生都不少。他越走越远,与学生的心越贴越近。

沙雅县第一中学社团活动。

“2021年学校本科录取率不到20%,2022年已提升至49.3%。”学校越办越好,刘国贤也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天地。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刘国贤如此认为。托依堡勒迪镇中学党支部书记石宝玮有着同样的情怀,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后,他在沙雅县安家立业。

“早些年,阿克苏地区缺语文教师,而我恰好在西北师范大学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年,我怀着‘大干一场’的想法,背起行囊赴疆支教。2011年大学毕业后,再回沙雅。”石宝玮说。

“看着写了个字,但每一笔都在意料之外。”如何让学生用好、写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石宝玮认为,应当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

说干就干。2021年,工作10年的石宝玮成为托依堡勒迪镇中学党支部书记,他结合自己大学专业所学,迅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进语文课堂,融入校园生活。“书法课、戏曲课特别受学生欢迎。以前,孩子们不理解戏曲唱腔和动作,在课堂上欣赏戏曲经典选段时,会发笑。现在,他们会格外投入地看,自发地模仿、学习。一切向好。”

上课中的范建喜。

“在这里,我被需要,我被看见,我有幸福感,更有成就感。”新和县第二中学教务处主任范建喜说出了贺鹏山、刘国贤、石宝玮等留疆西师人的共同心声。

2017年,范建喜到新和县实习支教,同年9月与新和县教科局签约;2018年大学毕业后,他到新和县第二中学赴约入职。此后4年,范建喜从班主任、年级组长到教务处副主任、教务处主任,成长为这所学校的中坚骨干,推动和见证了学校和当地教育事业的提升发展。

范建喜说,“这几年,学校引进不少来自甘肃、河南、山东、云南等地的教师,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学生们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对‘大美中华’认识更足、感情更深。如今,师生们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直推学校高中升学率达到97%以上。”

礼赞白杨,成为白杨

白杨树挺立,白杨林伸向远方。最美是白杨!

当记者在新疆采访西师人支教的故事,在向库车市行进时,脑海中蓦然闪过作家茅盾在《白杨礼赞》中对白杨的描写: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多么像西师人,无论是年轻的、短期停留的,还是年长的、长久守候的。他们来过,他们在这。

多么像西师人,秉承“知术欲圆,行旨须直”校训,赓续西迁精神、传承教育薪火。他们向下扎根,他们向上生长。

……

麦迪那和学生合影。

新疆哈密的“古丽”麦迪那·阿不都热西提,也是西师人、实习支教团成员。“‘我的校园在黄河岸边’。我想念西北师大的老师们,还有图书馆、操场、食堂。”回忆起几年前在西北师范大学读书的时光,麦迪那湿了眼角。

关于毕业后回到新疆从教的原因,麦迪那说,“一方面,身为土生土长的新疆人,我爱新疆的幅员辽阔、瓜果飘香,爱那绵延千里的天山、天山南北的人们。另一方面,我希望这里的孩子们可以像我一样,有机会去外面读书、经见,走走、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2017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后,麦迪那从教于库车市第四中学。她把大学学习的应用心理学知识,全面运用于教学工作中,以更好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求。“我刚来时,学校虽然建有心理功能室,但没有心理教师。编排心理剧、进行心理普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我们从‘零’开始,越做越好。”

如果说,麦迪那买的是“往返票”,从新疆出发,路过甘肃,再返回新疆;那么,库车市齐满镇中学党支部书记崔永平买的则是“单程票”——从甘肃驶达新疆,再不离开啦!

工作中的崔永平。

崔永平曾在西北师范大学主修教育学专业,辅修历史学专业。2015年赴疆实习支教过程中,他意识到,应该让“高高在上”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和基层教学实践相碰撞,迸发教育创新发展的火花。

2016年,他带上《中国教育史》《教学论》等大学课本,以及《班主任工作漫谈》《爱心与教育》等“课外书”,去库车市第三中学任教。2022年,他又带着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任职于库车市齐满镇中学,开始推行自己的“静心教育”理念、“书案”备课形式和“小组合作+游戏化”教学方法。“老师在成长,孩子在进步,未来可期。”崔永平欣然。

一棵白杨,两棵白杨,千万棵白杨……终于,万木成林。

年维军教学生练习书法。

西北师范大学阿克苏校友会会长、阿克苏天艺艺术培训有限公司负责人年维军介绍,近15年,西北师范大学近2000名校友在阿克苏地区就业,其中三分之二有当地实习支教经历。这些校友中的大多数,仍在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2008年至今,每年都有一大批西师学子来阿克苏地区实习支教,甚至留了下来。他们深入天山脚下、塔里木河两岸的乡镇、农村学校教学第一线,克服水土不服等困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文化润疆工作,提升了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有形有感有效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深深赢得小‘巴郎’、小‘古丽’及其家长的喜爱。”阿克苏地区教育局教师工作科干部、实习支教工作负责人章应宏说。

“多年来,西北师范大学高举师范教育大旗、立足西部教育前沿,构建了集‘培养、研究、实验、示范’为一体、适应西部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实际的教师教育模式,致力于培养‘靠得住、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基础教育优秀师资,不断‘向西拓展、向下延伸’。”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说。

阿克苏地区各地各校迎接实习生。

春华秋实,情满山河    

乍暖还寒,阿克苏清冽的春风如约拂过西北师大又一批实习支教学子的青春面孔,见证着新的故事。

2023年3月15日,阿克苏市第十中学教育集团喀拉塔勒镇中学的讲台上,多了5个年轻的身影。

喀拉塔勒镇中学实习支教生和学校校长、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合影。

来到阿克苏地区的第二天,西北师大学子们已将满心的想法付诸实践。

“才来半天,刚刚落脚,5名西北师范大学实习支教生就已进入工作状态,开始跟班听课。”阿克苏市第十中学教育集团喀拉塔勒镇中学校长李磊称赞道。

很快,这所中学的学生们,也记住了这几张些许陌生,却十分亲切的面孔——

“我们喜欢和代建玲老师聊天,听她讲外面的世界,她也喜欢和我们互动。”该校七年级(1)班学生娜迪热·艾尼瓦尔说。

“喻策老师告诉我们,只要认真、用心,没有学不会的知识。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在跟班听课时会做好笔记,并参与我们的课堂讨论。”九年级(2)班学生阿依孜巴·吐尔逊说。

……

部分实习支教生结束跟班听课,开始上课。

在阿克苏地区的7县2市的学校,实习支教的学子们倾注真情和爱心,共谱青春之歌。

为之倾情付出的还有西北师范大学的教师们。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师、实习支教团领队卓杰从2009年至2023年,14年里,18次带着实习支教团奔赴新疆。每年少则驻留4个月,多则留守8个月,阿克苏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 

 

卓杰给实习生送支教纪念明信片。

“最为特殊的,是学校赴新疆实习支教活动启动的头三年,以及去年。”从第一批172名学生,到现下每批学生数量常态化超过500名,卓杰深知其中的不易。

“2008年至2010年,我和其他带队教师基本是‘摸着石头过河’,用脚底板一步步跑出与阿克苏地区教育局、阿克苏地区各县市教科局之间的紧密联系。”

“2022年秋季学期,学校克服疫情影响,派出771名学生和9名带队教师奔赴新疆,数量达历史之最。我们严守当地疫情防控规定,支教工作及时、有序开展。”

2022年秋季学期实习支教团出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为聚力包括新疆阿克苏地区在内的‘三区三州’建设,于2013年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签署新的实习支教协议,持续将实习支教工作‘向西向下’推进,向阿克苏地区的乡镇投入更多支教力量。”西北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卫军熟悉每个关键节点,“近年来,学校又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对接阿克苏地区需求,开展新疆实习支教‘升级版’行动计划,鼓励更多学生到边疆去。”

“西迁办学80多年来,我们的大学已经与黄土地融为一体,参与、支撑、见证了西北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沧桑巨变。”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贾宁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突出“教师教育、民族共同体、服务西部发展”办学特色,为持续推动西北地区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黄河之滨,天山脚下,“支教专列”往返春秋。看沿途,民族团结之花别样红,教育之树硕果累累……

编辑:罗明甜
责任编辑:赵博民、刘英
来源
|
新甘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