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乡村旅游助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暮春时节,五一将至,走进静宁县城川镇吴庙村35°苹果谷景区,一望无际的翠绿映入眼帘,衬得这座西北小村庄格外耀眼。从古色院落到遍地花海,从苹果种植到乡村旅游……35°苹果谷已经成为静宁县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吸引了不少游客。

“现在我们村的35°苹果谷已经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了,正在申请国家AAAA级资格。”城川镇吴庙村村民张红林和其他村民都吃上了旅游这碗饭。

政府规划,“一张蓝图”引领乡村发展

静宁县35°苹果谷旅游景区,距离县城7公里,依托静宁百万亩苹果基地,这里集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田园民俗、养生休闲、研学教育、医疗康养于一体,包含苹果谷核心景区,山地越野竞赛体验带、农业采摘体验带,苹果博览园、科技示范园、标准化种植园、电商和冷链物流园的“一区二带四园”的空间结构更具吸引力。错落有致的古香建筑,与绿油油的田园相映成趣,现代化的苹果产业和传统农耕文化完美融合。

当地政府精心编制《吴庙村乡村规划》,依托旅游样板村项目,不断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在苹果谷核心景点上建成苹果主题广场、苹果主题公园等旅游景点,新建沿街商铺22座54间、完成农户院落改造233户,探索出一条“园区带景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下一步,我们将与静宁35°苹果谷景区携手建立旅游联合社,通过引企、引资、引智,不断充实旅游实体,统筹已建商铺经营类别,鼓励农户新建商铺和开办农家乐,鼓励引导群众就业创业增收,全力构建‘5园5区3带4基地,1街1馆1道1中心’全域化旅游发展格局,筹划举办‘苹果小镇建设招商论坛暨第二届旅游节’讲好苹果故事,吆喝城川旅游。”城川镇党委书记张小萍说。

产业强基,“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传统耕读传家的吴庙村,耕地面积3800亩,果园面积3600亩,户均果园9.7亩。过去,村里家家户户以种苹果为主要收入来源,小农种植生产成本高,劳动力密集,老的干不动,小的不愿干,农业长远发展成了“老大难”。

2019年,当地政府决心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方面想办法、找出路,破解当地果产业链条短、规模小、效益低等突出问题。依托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和产业基地建设,完成老果园改造暨现代果业产业园1979亩,创建了城川镇苹果产业功能性人才之家、志愿服务队,成立政策宣讲、技术指导、果品销售三个团队,积极探索绿色生态产业和乡村旅游业联动发展,精心构建果、文、旅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把家门口的生态资源转变为“商品”,让更多群众搭上“旅游快车”增收致富。

通过三年多的持续建设,当地累计投资7345.5万元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花海和景观树种植以及游乐设施安装、安全调试,年接待游客43.5万人次。

“农民收入高了,乡村振兴的基础就会更牢固。”在此驻村十余载的基层干部江盼盼说。现在的吴庙村,是静宁35°苹果谷景区的核心区,是城川旅游样板示范村,也是静宁县确定的15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2022年,吴庙村人均纯收入达15000元。

完善治理,“淳朴民风”涵养乡村之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该镇致力于打造智慧平安村庄,大力推行“1134”的乡村治理模式。建成一个综治智慧指挥平台,一个五好文明家庭积分超市,组建矛盾调解、政策宣讲、志愿服务三支队伍,让技术人才成为产业发展示范员、困难群众办事员、基层治理监督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乡村振兴指挥员,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社会化服务水平。集民智、激民力、聚民心,使现代果业成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满足消费升级惠民产业、培训人才的孵化产业、涵养绿水青山生态产业,实现组织更强、村民更富、环境更优、风气更好四大目标。

“吃最环保的蔬菜,享受宁静的安逸,沐浴天然氧吧纯净的空气,领略乡村真实美景和原生态,欢迎到我的家乡35°苹果谷来,放松身心,享受灵魂的回归。”大学毕业的吴庙村姑娘杜嘉伟热情地说,“春天来这里,可欣赏到田野的翠绿;夏天来这里,蔬菜瓜果堆满了菜园;秋天来这里,熟透了的苹果让风也带着清香;冬天来这里,暖暖的农家小屋弥漫着温馨的气息。”

近年来,静宁县加大旅游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促进苹果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及创业机会,真正做到了“打生态牌、吃旅游饭、走致富路”。(杜爱兄)

来源
|
静宁县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