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甘肃实践与探索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林一凡

深刻学习领悟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总目标和方法论

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更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将新型电力系统作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内容和重要载体,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确定了总体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是极具挑战性、开创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辛保安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方法论研究》中,提出了新型电力系统的“五大定位”“五大内涵”“五大特征”,明确了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应当遵循的“十个坚持”基本原则和“三大逻辑”,从理论、形态、技术、产业、组织“五大维度”提出了新型电力系统创新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落地意义。

甘肃风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分别位居全国第4、第5位,交通地形便利,具备建设特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的优越条件。4月以来,省委省政府研究创建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一体两面”着力推动甘肃新型电力系统规划建设。从功能定位看,甘肃是西北电网“总枢纽”、西电东送“主通道”、清洁能源转型“重基地”,在支撑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西北乃至全国电力安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电力发展路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发展内涵看,甘肃在电源构成、电网形态、负荷特性、技术基础、运行特性各方面,新型电力系统特性充分显现。从发展特征看,甘肃电力行业已形成“源网荷储碳数”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多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梯队。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甘肃样板,为国家贡献甘肃智慧、为行业谋划实施路径、为甘肃培育发展优势,既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又具备争先锋、作表率的先发基础。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甘肃探索实践与主要工作成效

“十四五”以来,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依托能源资源富集、地理区位特殊、电网互联互通、绿色发展领先等比较优势,统筹发展和安全、保供和转型、内用和外送,推动甘肃电力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电源构成持续优化,新能源装机主体地位已经确立。深化应用国网新能源云,创新“一口对外”接网服务新模式,服务新能源装机突破4000万千瓦,占比超过55%,排名全国第二。上半年新能源发电量占比33.2%,排名全国第三。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全国首个(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全面建成。

电网形态互联互通,总枢纽主通道结构日益巩固。19回750千伏线路与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相联,跨区跨省输电能力达到3280万千瓦。全国首条高比例输送新能源的酒泉至湖南直流累计外送电量超过1300亿千瓦时。2022年外送新能源240亿千瓦时,占外送电量的42.8%,排名全国第二,清洁陇电送达21个省份。

负荷特性柔性可调,源荷互动功能效益有效发挥。峰谷电价时段划分充分耦合新能源特性,依托市场机制引导用户用电行为,最大用电负荷由晚高峰转移至午间时段,削峰填谷转移负荷约200万千瓦。建成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挖掘可调节负荷393万千瓦。

技术基础不断提升,“双高双峰”应对能力持续增强。建成国内首套新能源场站全景监控系统、自同步电压源风电机组并网测试等示范工程。全国首条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柔性直流——陇电入浙工程启动可研。中长期市场交易周期延伸至日,现货市场连续稳定运行两年,调峰容量市场启动运行,新能源参与范围和电量占比全国第一。

运行特性供需协同,支撑性灵活性资源建设提档加速。持续优化调度运行方式,煤电机组平均调峰深度67%,新能源短期出力预测准确率超过90%,电化学储能协调控制规模达到143万千瓦,有效应对新能源出力日内最大1700万千瓦波动。张掖、皇城、玉门等6座、870万千瓦抽蓄项目核准开工。

加快打造“总枢纽、主通道、重基地”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新型电力系统方法论,紧扣“三抓三促”行动、“提质提速”工作主线,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创新体系,力争在体制机制、关键技术、产业发展、保障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2030年初步建成甘肃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同步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

一是坚持底线思维,确保电力保供安全可靠。扛牢电力保供首要责任,落实“政府主导、政企协同、企业实施”保供格局,健全密集输电通道联合防控机制,持续巩固“三道防线”,提升电网本质安全水平。推动已核准煤电项目加快建设,积极争取新增煤电指标。深化电力负荷管理中心建设,推动150万千瓦可调节负荷常态化响应。

二是坚持统筹协调,打造坚强智能品质电网。加快推进陇电入鲁、陇电入浙、陇电入川等特高压工程,提升甘肃对东中部地区的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能力。优化完善750/330千伏骨干网架,加强省间联络线建设,2025年跨区跨省输送能力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加快现代智慧配电网建设,满足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接入需求。加快人工智能、电力北斗等新技术应用,提升电网数字化水平。

三是坚持绿色低碳,服务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围绕腾格里、巴丹吉林和库木塔格沙漠,加快建设形成河西走廊亿千瓦级超大规模风光电基地集中连片开发新格局。主动试点新能源多元并网消纳机制,推动源网荷共担消纳责任,推动建立以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合理利用率为关键指标的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评价体系。探索沙漠戈壁荒漠地区“新能源+电力+生态”协同规划和综合利用,实现新能源开发、电网建设和生态治理保护的融合发展。

四是坚持系统观念,推动源网荷储协同发展。加快推动玉门昌马等重点实施抽水蓄能项目建设,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规模化发展。持续完善需求响应市场机制,引导用户主动“削峰填谷”。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融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打造更加完备的中长期交易、现货交易和辅助服务市场。健全新能源、调节电源成本回收市场化机制,推动碳交易、电力交易、用能权交易有效衔接。

五是坚持创新驱动,构建多维高效服务体系。深入研究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线图,“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力,有效应对安全、经济、低碳“矛盾三角形”。健全公司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举办“院士看甘肃电力”活动,加大科技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力度。聚焦柔性直流输电、新能源长周期高精度预测、沙漠基地源网储直协同发展等优势领域,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攻关任务,力争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

编辑:胡雅丽
责任编辑:王佳瑞
来源
|
新甘肃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