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梓懿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西北,坐落在西北大漠上的“第一雄关”在太阳的折射下愈发伟岸……
早晨8时,嘉峪关关城上准时传来由远及近的脚步声,一位光头、留着络腮胡的大汉步伐铿锵有力,叫响了沉睡了一夜的关城。8时30分,关城开放迎来游客,他便“摇身一变”身着龙纹花臂衣的游击将军。
他就是嘉峪关最火的“关长”李森。
李森在嘉峪关关城已经工作了二十余年。每天早晨开工前,他都会在游客来临前习惯性地向外远眺,眼前的关城雄浑、静谧,一如象征着中华文明的万里长城,厚重、深远,看着眼前壮丽的景象,李森的思绪飘向远方。
时间的指针拨回四年前——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察看关城并听取长城保护情况介绍。他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嘉峪关关城是我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被列入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彼时的李森没能想到,四年后的今天,自己凭借出彩的互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火爆出圈,成为嘉峪关关城的“流量密码”、“网红”关长。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一字一句烙印在李森心里,成为他奋斗的方向。
面对五湖四海的游客,他积极传播长城历史、弘扬长城文化、传承长城精神。“古时的关长身担出关放行的重任,如今我虽然扮演关长,但也有义务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向四海游客弘扬。”李森说。
“癸卯年七月初三,金陵学子……经嘉峪关前往西域求学,特发此照,合法通关!”
每为游客签发一张“关照”,李森就要用毛笔写上游客的姓名、家乡的古地名,盖上印玺。为了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李森背下全国293个地级市和333个县级市的古称,在一来一往的聊天中,重现千百年前西域出关的繁盛景象。
为了进一步从弘扬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李森在旅游淡季还致力于研究嘉峪关文创产品,创新研发出丝绸之路文创产品。除此之外,他还自学了英语、俄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等20多个国家的语言,向国际友人展示“天下第一雄关”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签发关照是一种别样的旅游打卡方式,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体验,而文创产品的开发是将厚重的文化历史和实物相结合,寓教于乐,让更多的人了解嘉峪关上千年的长城文化、丝路文化、边塞文化、民族文化等灿烂历史文化。”李森说。
8月的嘉峪关正值旅游旺季,李森每天大概要接待200位游客,平均每位游客花费3分钟的时间互动,为他们颁发“关照”顺利出关,时间充裕时他常常为游客讲解长城文化。“文旅发展不仅需要面上的‘热闹’,更需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支撑,我们要努力传承好、展示好、利用好长城这一宝贵历史文化资源,让长城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李森说,目前他正在进行历代长城全图、玄奘取经路线图等文创产品的研究,下一步,他将继续深耕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运用。
晚上9时许,李森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他站起来直起了腰,将笔墨纸砚、印章印尼和文创产品归置整齐,以备第二天的工作。“讲好嘉峪关历史,讲述长城文化是我的职责也是身为文旅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