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互动H5 | 莫高向阳

从繁华都市走向浩瀚大漠
从青春洋溢到鬓发斑白
一代又一代敦煌人
秉承莫高精神
用赤诚初心书写了对千年莫高的忠诚告白
谱写了令世人瞩目的敦煌传奇
莫高向阳
读懂他们,就读懂了敦煌


扫描图片二维码观看H5↓↓↓

图片

他们

不曾豪言壮语
却带着一颗颗虔诚的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源源不断汇流敦煌
择一事,终一生
竭尽全力守护古丝绸之路上这颗最耀眼的明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初心无悔为莫高的

“敦煌守护神”

常书鸿

敦煌莫高窟第一代守护人

“我到敦煌莫高窟,开始了极其艰苦,但十分有意义的敦煌艺术保护研究工作,从此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个画家,而且还是敦煌的守护人。”

西去敦煌时,常书鸿还不到40岁。此前,他是留法9年的艺术家、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教授,西装笔挺,风度翩翩。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大漠中创立,那时莫高窟已荒废400余年。在常书鸿的全力招募下,一批批大学生告别优渥的生活,奔赴大漠,开始了几代人赓续接力对莫高窟的保护和修复。

图片

一生构筑敦煌梦的

“大漠隐士”

段文杰

敦煌莫高窟第二代守护人

“莫高窟是我家,我的毕生精力都是为了保护研究弘扬它。”

1944年,25岁的段文杰在重庆参观了张大千抚临敦煌壁画展览后,决心去敦煌看一看。几经波折,终于在1946年到达了敦煌。初识敦煌,他的第一感觉是“像一头饿牛闯进了菜园子,精神上饱餐了一顿”。此后,他以敦煌为家,一生坚守敦煌,为敦煌事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图片

用数字技术

让莫高窟容颜永驻的“敦煌女儿”

樊锦诗

敦煌莫高窟第三代守护人

“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上世纪60年代,25岁的樊锦诗从北大考古系毕业后进入敦煌研究院。告别未名湖,走进莫高窟,樊锦诗怀揣报效祖国的理想,与敦煌相伴相守,弹指一挥,就是一甲子。

图片

莫高窟的第一位专职“壁画医生”

李云鹤

“为了中华文物,自力更生!”

1956年,正读高二的李云鹤为响应国家号召前往新疆,因为遇到了常书鸿,本来只打算在敦煌逗留几日的他,未承想,这一留竟是一辈子。从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位专职文物修复工,到成为我国文物修复界的“一代宗师”,他用一生守护着石窟里的壁画、雕塑,用他的双手,让满窟残损的宝物复活、重生。

图片

用影像留住敦煌的摄影家

吴健

“我曾无数次从敦煌出发,又回到敦煌,问道之路,上下求索。”

十八岁那年来到敦煌研究院,吴健成为了一名文物摄影师,文物摄影究竟是什么呢?数十年的苦苦追寻,吴健悟出,文物摄影不仅是记录,更是用灵魂在创作。从艺术角度讲,它没有标准,永无止境。

图片

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
来到敦煌、留在大漠
这些80后、90后们
成为了从事考古研究的学者
临摹壁画的画师
用数字化记录洞窟的“IT人”
为文物“治病”的修复师
……

图片

图片

他们
是赓续相传的新时代“敦煌守护人”
手持现代技术 守望千年文化
让莫高窟插上数字化的双翅
穿山越海 抵达世界各个角落

图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时代呼唤更多“莫高窟人”
来讲述悠悠千年历史中的生动故事
来探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根脉
让中华传统文化
在激荡的世界文化中创新发展
充满自信地走向伟大复兴

图片

敦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直在路上……

图片


(请观看视频版《莫高向阳》↓↓↓)

总监制:吴梦寒

监  制:王守超 耿宁

统  筹:兰晶

手  绘:宋修城

制  作:张晋敏

视  频:宋修城 张晋敏

资料来源:综合新华社、新华网、央视《敦煌》纪录片,央视《国家记忆》、央视新闻客户端、新甘肃客户端等

编辑:罗明甜
责任编辑:赵博民、刘英
来源
|
新甘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