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走出的高科技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解决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

近年来,省科技厅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势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领域创新发展组织科研攻关,依托兰州理工大学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镍、钴、铝等有色资源禀赋和学科优势,面向国防、航空航天等国家战略需求和甘肃省有色冶金传统产业升级、新能源、新材料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现实需求,以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着力发挥基础学科优势和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积极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力量,为筑牢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助力全省强科技行动书写基础研究高质量答卷。

兰州理工大学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甘肃省属高校中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针对西部有色金属资源的重要创新战略布局。做强基础研究,做优人才团队,梳理专业优势,谋求广泛合作,该实验室在创新发展中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宜自己发展的路径。

实验室组织结构。

近几年,在面向航空航天以及核产业等国家重大工程需求方面,实验室通过对焊接焊缝熔池的形成、凝固机理进行深入理论研究与创新,在熔池与焊缝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方面形成关键理论突破,建立了高效焊接和精确焊接条件下材料宏观和微观状态变化和性能评价的核心科学体系,破解特种作业条件下焊接缺陷的形成及控制机理难题,发展先进焊接关键技术,研发出窄间隙热丝振/摆动一体化高效TIG焊(又称“非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电弧焊”,是通过惰性气体保护的一种焊接技术,其中氩气是比较常用的一种保护气体)、国内首台全域激光功率调质焊接系统等系列先进工艺装备,实现了多种重大应用场景下复杂材料与结构的关键装备制造和检测能力的突破与跨越。

“目前,窄间隙热丝振/摆动一体化高效TIG焊焊接技术在漳州16万立方天然气大型储罐项目进行了现场试用,立缝焊接一次合格率99.99%,达到国际最高水平。”兰州理工大学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周宏伟告诉记者,实验室实现了全球首创天然气储罐内罐自动化焊接工程应用,并全面推广应用于唐山20万方LNG储罐内罐立缝焊接,被国家管网集团福建天然气有限公司评价为国内天然气储罐内罐立缝焊接“最先进、最可靠、最环保”的技术,引领行业的发展方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兰州理工大学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金川集团等行业“领头羊”开展理论研究和科研攻关,做大平台,做强研究,做优成果,深入分析镍基合金产品性能与微观组织控制、深加工技术理论等关键科学问题,形成了电解镍品质提升技术、高品质电热合金生产关键技术、镍基高温合金塑性加工关键技术等镍基合金原材料—产品的全产业链关键技术与理论。

“通过工业电解液中镍沉积层组织结构及表观质量的精准调控,得到了晶粒细小均匀、物理外观规则、纯度高的高品质电解镍,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品质电热合金生产关键技术生产的电热合金丝带快速寿命超过了世界最高水平的瑞典康泰尔公司,达到了国际领先。如今,高品质电解镍正广泛应用于高温合金、镍网等产品的生产和电镀行业,高品质电热合金应用于海尔、美的、格力等高档家用电器加热元器件,突破了国外进口高端产品独占市场、价格高昂的市场现状,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材料支撑。”周宏伟说。

编辑:聂鑫
责任编辑:赵博民、刘英
来源
|
新甘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