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寨岭特长隧道是如何“炼”成的?来听听一线建设者的故事……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杨

从定西市岷县县城出发,向北38公里有一座氆氇岭,岭上旧有寨堡,俗称木寨岭。木寨岭作为漳河与洮河的分水岭,镶嵌在岷山北麓,是通往甘肃南部、进入四川的主要屏障。

在这里,由甘肃省公航旅集团投资建设的兰州至海口国家高速公路渭源至武都段(简称渭武高速公路)木寨岭特长隧道,因地质构造复杂、地应力高度集中、褶皱带活动强烈、围岩大变形等特点,被称为兰海高速公路最后的“扼颈之环”。在院士专家团队提供智力支撑、一线建设者奋力拼搏下,该隧道自2016年5月6日开工后,历经8年鏖战,于今年7月贯通。9月15日,新甘肃客户端记者走进木寨岭特长隧道,对话一线建设者,听他们讲述胜利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付出。

木寨岭特长隧道建设如火如荼。

实现一句“回来陪你” 等了八年

“我是2016年5月结的婚,婚假结束后就进了施工现场。走的时候对妻子说,‘预计三年,最多四年时间,我就能回兰州陪你’,没有想到,工程建设遇上了‘拦路虎’。而打掉这只‘拦路虎’,用了八年时间。”一直坚守在木寨岭特长隧道施工现场一线的高泽玺有些唏嘘。

高泽玺(右)和记者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高泽玺所说的“拦路虎”,就是木寨岭特长隧道特极高地应力软岩导致的隧道大变形给施工造成的各项困难——最大埋深629.1米,隧址区处于多个地质构造板块交界地带,横贯6处褶皱与12条大断层破碎带,在国内外公路隧道建设中实为罕见,属极高应力区,极易发生大变形——被院士、专家及学者称之为“隧道建设史上罕见的世界性难题”。

木寨岭特长隧道全长15.2公里,是渭武高速全线控制性工程,也是目前甘肃省最长公路隧道。

隧道建设“不怕硬、就怕软”。木寨岭特长隧道建设遇到的恰恰是极其软弱的炭质板岩,遇水便成为泥。

“自进场建设以来,木寨岭特长隧道软岩大变形破坏情况十分严重,挤压变形速率快、变形历时长、变形量大,局部最大水平变形量超过3000毫米,刷新了国内纪录。”木寨岭特长隧道一线管理人员李斌回忆,曾经有一位参与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的老开挖工在工作过程中这样说,“断面大、埋深大,木寨岭特长隧道主洞开挖断面为135平方米,紧急停车带开挖断面约210平方米,作为对比,铁路木寨岭隧道开挖断面仅70平方米。如果说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受极高地应力的影响,我们像在豆腐里面打隧道,那面对渭武高速公路木寨岭特长隧道,我们就是在‘豆腐渣’里面扣隧道。”

李斌(左一)向记者介绍木寨岭特长隧道建设情况。

“至暗”时刻 有了家人们的支持

“从开工初期每个月掘进进度在80—100米左右,到2017年开始,每个月掘进进度10米左右,我们的施工进入了‘至暗’时刻。”木寨岭特长隧道主要负责人之一、原渭武高速定西项目办副主任王智佼告诉记者,“走一步退两步、一步三回头,在那段时间成为施工过程中的常态。”

王智佼(右)接受记者采访。

“其大变形量级突破了国内外隧道和地下工程界所遵循的所有理论和实践认知水平,勘察、设计、施工无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被称为隧道工程界的禁区。”对于木寨岭特长隧道在建设中遇到的软岩大变形现象,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何满潮这样定性。

木寨岭特长隧道的施工任务由中铁二十一局、中铁隧道局、福建路桥承担。建设最困难的时期,3家单位的隧道掘进工作均陷入了困境——每个月的掘进长度不足20米,还不及拆换钢拱的隧道长度,施工进度一度陷入“负增长”。

那一时间段,木寨岭特长隧道6标段、7标段,施工人员流失异常严重。

“需要你的时候,你从来不在。”一边是施工过程中困难重重,一边接踵而来的还有家人们的埋怨。高泽玺说,“妻子怀孕后的产检,我只陪着去过一次,这是我一直心怀愧疚的事……”

在了解到包括高泽玺在内的不少现场工作人员家中出现这一情况后,渭武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定西管理办公室决定“把家属请到施工现场来”。

在分批邀请了家属们看过木寨岭特长隧道具体施工环境,并详细了解工程的意义后,家属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你好好干吧!”

家属们的这样一句话,让所有现场施工人员又鼓足了干劲。

“除了解决家属‘埋怨’、不理解的问题之外,我们还通过筹措资金确保一线施工人员工资正常发放,和施工方沟通做思想工作等方式,尽最大努力留住一线施工人员。”木寨岭特长隧道一线管理人员陈伟祥告诉记者。

陈伟祥(右)讲述着“留人”的故事。

“智”力支撑 攻克世界难题

施工人员留住了,施工难题又该如何攻克?

据王智佼介绍,2017年9月,甘肃长达路业有限责任公司组织邀请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何满潮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颖人等在内的岩土力学和隧道界顶尖专家,召开支护技术专家咨询会,对渭武高速木寨岭特长隧道进行会诊,聚力攻关。

为切实解决隧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长达公司向省科协提出了申请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018年9月,以孙钧、何满潮院士领衔的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渭武高速木寨岭特长隧道技术攻关进入加速阶段。经过反复验证和改进,最终形成了新型软岩隧道大变形治理技术理论与方法,成功以网状锚索系统提高了岩体的稳定性,一举扭转了建设工程进度缓慢的局面。经过不断试验、总结、优化工艺工法,2019年开始,渭武高速木寨岭特长隧道建设步入快车道……

莫镇宁(左)介绍木寨岭工程建设进展情况。

“经过建设者们的不懈努力,木寨岭隧道于2023年7月6日全线贯通,此次贯通,宣告‘米级’软岩大变形这一世界难题被攻克。其诸多科研创新成果开创了中国公路隧道软岩大变形治理先河,多项研究成果在全国10多个隧道项目中推广应用。”木寨岭特长隧道一线管理人员莫镇宁告诉记者,“目前,施工人员正在全力以赴抢工期,已进入涂装、机电、照明及路面铺设等最后施工环节过程中。”

长期以来,车辆翻越木寨岭,必须沿国道212线盘山向坡而行,然后在海拔3216米处穿过全长1.71公里的国道木寨岭隧道,再持续下坡数公里才能抵达山下。李斌向记者介绍道,“木寨岭隧道穿越最高海拔3252米的漳河与洮河流域的分水岭,采用分离式双向四车道设计,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0.25米,设计速度80千米每小时,线路走向与G212国道线走向基本一致。通车后,只需不到12分钟就可以通过原来需要1个小时的木寨岭,而且过往车辆不用再经过212国道连续13公里的长下坡,大大提高行车效率,保障行车安全。”

据悉,木寨岭特长隧道将于年内完成后续工程。

届时,渭武高速将全面建成,全长2650公里的兰海高速公路也将实现全线贯通运营,也将为甘肃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和中南部经济带建设注入新动力。

一线建设者们正在给木寨岭特长隧道内墙贴瓷砖。

编辑:祁晴
责任编辑:赵博民、刘英
来源
|
新甘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