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音近“福禄”
人们通常把它当作吉祥物
称作“吉祥葫芦”
兰州雕刻葫芦是一门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
与牛肉面、羊皮筏子并称为兰州三宝
2006年被纳入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兰州坊间早就有
“吉祥葫芦牛肉面
羊皮筏子赛军舰”的说法
当地刻葫芦的手艺人也不在少数
作为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兰州刻葫芦阮氏葫芦艺术的第四代传人
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
85后阮熙越想要做“破局人”
重新定义“非遗”

历经九十余载 四代相传
1936年
阮熙越的外曾祖父阮光宇开始雕刻葫芦
他是阮氏葫芦艺术的创始人
阮光宇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在兰州城隍庙发现了吉祥葫芦
他十分喜爱,便开始学习手艺
阮光宇为传统技艺增添了文人气息
他将刻葫芦当成了谋生的手段
▲阮文辉
阮氏葫芦艺术的第二代传人
阮熙越的外公阮文辉
是甘肃省第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亚太地区工艺美术大师
外公有机会在兰州工艺美术厂当领导
还有很多人高薪邀请他去沿海发达城市发展
为了专心创作,他都拒绝了
他认为
“刻葫芦的土壤和根基就在兰州
不能忘根舍本”
▲四代传承,兰州刻葫芦阮氏葫芦吸引更多人体验非遗技艺。受访者供图
阮熙越的母亲阮琳是第三代传人
年仅15岁,就能独立创作完整的作品
现在她是兰州刻葫芦省级非遗传承人
阮熙越说
“妈妈身上最大的特点是通达”
▲阮琳带着“葫芦娃”们在澳门参加“甘肃文化旅游周”系列活动。
母亲早在几年前就退居二线
支持阮熙越前行
母亲的“放手”
让阮熙越在短时间内进步飞速
私下里母亲还会从新媒体平台上
了解年轻人的喜好
尝试用时尚化的视角创作产品
▲阮琳作品《兰州黄河风情》。
传承记忆也传承技艺
阮家的座右铭是“学艺,做人,过日子”
在用“家风”为其打好底色后
四代人87年间都在致力攀登高峰
“在没有彼岸、没有到达的艺海中修行”
▲阮熙越正在进行创作。
阮熙越觉得
这些传承着的优良品质
起始于家人与葫芦的“朝夕相处”
阮熙越说
“我们刻葫芦,和葫芦对话
滋养自己的内心
葫芦,肚大能容
借物言志,说的就是做人的道理”
▲雕刻葫芦是一种细活,一刀一针都很费工夫。
在接过长辈的衣钵后
阮熙越给自己立下一个目标:
“祖辈的作品见天地
我的作品见众生”

非遗传承 酒香也怕巷子深
非遗生于民间,也失于民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长一段时间里
带着手作温度的刻葫芦
因为地域限制等种种原因
难以打开大众市场
不少手艺人为生活所迫无奈转行
刻葫芦后继乏人
▲阮熙越的作品更爱意境与留白。
阮琳说
“刻葫芦花费时间长、耗费精力多”
这是很多非遗面临的普遍问题
也是阮琳的困境
尤其在2019年前后
她开始思考这门技艺是否有传承的必要
那段时间阮琳走了很多地方
想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刻葫芦这门技艺
但都收效甚微
她说
“没有消费市场的非遗技艺和作品
就像是写在雪地里的诗
最终都会慢慢消失”
▲白银市靖远县西关小学的学生围观阮熙越雕刻葫芦。
“酒香也怕巷子深”
阮熙越注意到
传统刻葫芦艺术品雕刻技艺复杂且昂贵
不太符合当下年轻人的风格和标准
发现这一点后
阮熙越开始跳出固有圈子
思考如何让非遗技艺转化为能被现代人喜爱
且具有经济价值的文创产品
这个过程对于她来说漫长且孤独
但对于刻葫芦这门技艺相当于“重生”
于是她开办刻葫芦DIY体验与非遗研学课程
通过亲手制作与互动
让年轻人体验
“脚步慢下来,深入了解这个城市”
成品还可送给远方的朋友或家中父母
是一种寄托感情的媒介
▲阮熙越(左)给学徒传授葫芦雕刻技巧。

成为手艺人 守艺更需守心
大学毕业后
阮熙越成为一名兰州非遗陈列馆的讲解员
刻葫芦的前世今生是她的必修课之一
出于个人爱好、家族技艺传承使命感等原因
阮熙越坚定了成为刻葫芦传人的信念
并在传承基础上大胆创新
制作茶叶罐等文创产品
增加其实用价值
让曾束之高阁的艺术品“圈粉”了一批年轻人
▲兰州刻葫芦历史悠久,作品造型精美,远销海内外,也作为一张旅游名片,存在于兰州市大街小巷。(资料图) 高莹 摄
对阮熙越和母亲来说
变也是一种传承
阮熙越说
“现在的刻葫芦打破了以往单一、
单调的创作方式
更具有烟火气息
但技艺是不能忘记的根”
▲阮式刻葫芦传习所一角。
在阮氏刻葫芦传习所
阮熙越继续负责开发新产品
打破大众对兰州刻葫芦的固有印象
母亲阮琳负责高端传统产品的创作
阮熙越说
“我们不能丢掉传统刻葫芦技艺
同时,让技艺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短评】
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乡野、根植于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在一代代“守”艺人的传承保护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刻葫芦作为兰州的文化标签,在阮氏家族的传承下,得到更多展示机会,让更多人知道,在甘肃不仅仅有黄河文化、敦煌文化,还有古老的雕刻葫芦的文化。
非遗传承人几十年如一日,不断传承技艺,在他们眼里,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对匠心的执着追求,对匠人精神的坚持。当然,非遗事业的保护、传承、发展从来不是某个“个体”的事,要不断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非遗”不只代表历史,更应满足当下、适应未来。期待“非遗”能够以更加闪亮新潮的形象,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整合撰写:王万良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据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等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