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新时代武威故事——“天马行空 自在武威”全国党报(新媒体)武威行活动见闻

媒体代表在富民新村了解居民生活情况。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梓懿 李静

10月,凉州大地迎来四海宾朋——“天马行空 自在武威”全国党报(新媒体)武威行活动正式启动。

10月19日,来自全国160余家省级主流媒体及新媒体、网络媒体代表走进武威,先后来到八步沙治沙纪念馆、雷台汉文化博物馆、汉唐天马城等地,通过实地采访调研,聚焦武威经济社会发展亮点,讲述新时代武威故事。

(一)

眼下秋意正浓,八步沙林场内梭梭、红柳、沙拐枣等沙生植物错落有致、生机勃勃,这片曾经风沙肆虐的荒芜之地,如今孕育着绿色希望。

“天马行空 自在武威”全国党报(新媒体)武威活动第一站,来到了武威市古浪县。

在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了解治沙故事。

古浪县位于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全县风沙线长达132公里,沙化面积238.9万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气候干旱和过度开荒,风沙不断吞噬着农田、侵袭着村庄,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过境公路铁路造成巨大威胁。

正是这样一个曾经漫天黄沙的不毛之地,却在42年、三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实现了“敢叫沙漠变绿洲”的壮阔实践。

1981年,土门镇六位农民以联户承包方式组建了集体林场。42年来,“六老汉”三代人不惧恶劣环境和防沙治沙的艰难困苦,与干旱和风沙顽强抗争,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

在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一组组植绿数据、一棵棵沙生植物、一个个治沙故事让媒体代表久久驻足,不断记录。

媒体代表来到八步沙林场实地调研。

“今天来参观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治沙故事让我非常震撼,‘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治沙精神让我大为触动,更是激励着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能够投身到美丽中国的建设当中。”检察日报社编辑李春薇说。

现在的八步沙,众多植被保护着周边3个乡镇近10万亩农田,古浪县整个风沙线后退了15公里至20公里。

从黄沙漫天到植物连绵,从寸草不生到生机盎然,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已在古浪筑就……媒体代表们听讲解、拍照片、录视频,用笔和镜头记录着眼前的治沙成效,纷纷为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的治沙精神点赞。

(二)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武威,镌刻着岁月更迭与历史纵深。

作为古丝绸之路要冲,数千年的历史为武威留下了无数古迹和珍贵奇丽的遗址与藏品。正是这些遗址珍宝,才有“一部凉州史,半部在武威”的说法。

媒体代表来到雷台汉墓景区。

当天,媒体代表们实地探访了武威雷台景区和武威市博物馆,在文化古迹找寻千年的历史,感受华夏文化的气息。

在武威雷台景区,四神图腾柱、整体放大6倍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阵列,雷台汉墓不断惊艳众人,媒体代表们随走随拍,不断用镜头记录着凉州历史文化的精华。

“今天来到雷台汉墓,看到铜制的车马阵和众多文物,感觉到武威确实是一座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名城,回去以后我们会把武威的大好风光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甘肃,了解武威。”辽宁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总编室主任张艺说。

汉唐天马城。

探凉州历史,铜奔马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远古走来,马踏飞燕的故事荡气回肠,神驰天马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民族气概和时代精神,成为武威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符号。

行走在汉唐天马城,灿若繁星的五凉文化、恢宏豪迈的天马文化、博大精深的凉州诗词,更是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媒体代表。

“在这里感受到武威能充分借鉴古代的文化智慧,应用到现代文旅产业的发展中,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很多的动力。”东方烟草报记者张百厚感叹,“这是我第一次来武威,下一次我会带着家人来一起感受凉州大地的魅力。”

编辑:郭心悦
责任编辑:赵博民、刘英
来源
|
新甘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