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天马故里 感受古城新貌——全国党报(新媒体)甘肃武威调研行

汉唐天马城景区

□海东日报记者 金显花

武威,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武威,千里河西走廊一座重要门户城市。武威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城。

10月19日至20日,“天马行空 自在武威”全国党报(新媒体)武威行活动开展,来自全国160余家省级主流媒体及新媒体、网络媒体齐聚武威,对新时代武威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和各县区在历史长河沉淀出的灿烂文化进行调研采访。

活动中,媒体代表们先后到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武威市博物馆、汉唐天马城、武威重离子中心、民勤通航乐园、民勤县红崖山水库等地进行实地参观采风,用所见所闻感知武威、了解武威,用主流媒体眼光与足迹激发融媒动能,讲好武威故事。

富民新村 致富路越走越稳

富民新村日光温室大棚

门前是花园,房后是菜园,还有凉亭、小游园围绕村庄。走进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宽阔的广场、整洁的村道、完善的基础设施、鳞次栉比的农家小院,一幅秀美乡村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在古浪县干城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铭记、溯源、蝶变、感恩、逐梦、践行”六个单元展现了富民新村的“蝶变”之路。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从2012年开始,古浪县持续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6万多山区群众搬进了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的黄花滩生态移民区。

近年来,富民新村坚持产业创业就业并举,聚合资金资源,盘活发展要素,大力发展“8+N”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打出了“日光温室精细果蔬+舍饲牛羊养殖+大田饲草种植”产业发展组合拳,累计建成日光温室422座、养殖暖棚940座,羊存栏4万多只、牛存栏2000多头。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海升集团智能玻璃温室相继落地投产,以串收番茄、草莓、古浪香瓜为主的优质果蔬产销两旺,1000多名群众实现就地就业。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9.88万元,是2019年的3.86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85元,是2019年的1.72倍。

与此同时,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倍增行动,引导移民群众共建生态宜居新家园,近年来在村内主干道及房前屋后栽植各类绿化景观苗木23余万株,建成经济林果基地70.3公顷,栽植山楂、沙漠桃等各类经济林果13.06万株,完成以工代赈压沙506.8公顷,动员群众在自家庭院及房前屋后种菜养花,全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绿色景观初步显现,2020年2月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

在社会治理方面,富民新村探索实行“一核引领、三业协同、三治融合、五项机制”社区治理新模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和社区服务,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自治新格局正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多方共治合力进一步凝聚,富民新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如今,富民新村群众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致富之路也越走越稳当了。

光伏治沙 勾勒沙海风光图

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

在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内,当秋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映照在一片片光伏板上,在波光粼粼的金沙“蓝海”里熠熠生辉,蔚为壮观。

三峡能源武威200兆瓦光伏治沙项目业务经理李兴磊说:“项目采用‘光伏+治沙’一体生态治沙模式,场区内种植沙米、沙蒿等植被,场区外围栽种梭梭、花棒等低矮灌木形成防护林。”

光伏产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还能有效防风固沙,从治沙到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治沙模式,不仅实现了沙漠土地的治理改良,也带动周边群众靠沙产业脱贫致富。

一排排光伏板阻挡了风沙,一个个草方格留住了绿色……如今,光伏治沙在武威沙漠戈壁因地制宜、遍地开花,勾勒出一幅幅别样的沙海风光图。

产业布局实现优化,产业链条延展延长,这是武威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提高生态资源绿色附加值的有益探索。

不只是“光伏+治沙”一体生态治沙模式,林业碳汇交易实现零的突破,开工建设风光电项目360万千瓦,生态旅游逐渐兴起,乡村旅游火爆兴旺……现在武威的发展,从过去的粗短糙向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变,生态愈发凸显的重要性,促进人们生活观念和发展思维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生态饭”,生态惠民、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放大。

重离子中心 点燃生命新希望

金秋十月,走进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重离子中心,波光粼粼的湖面,造型独特的建筑,先进的医疗设备,以及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一一映入眼帘……这家占地面积164.33公顷的园林式医疗综合体处处令人印象深刻。

2020年3月,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重离子肿瘤治疗系统在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重离子中心正式投入临床应用,实现了我国在大型医疗设备临床应用方面的历史性突破。截至目前,已完成来自欧洲、北京、上海、广州、台湾、香港等国内外近1000例患者的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治疗的病种有肺癌、肝癌、胰腺癌、脑胶质瘤、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等50余种。

据了解,重离子放疗,是通过加速微观世界中的碳离子,精准制导到肿瘤部位,彻底杀灭异常细胞和组织,具有精准度高、副作用低、无创伤的优点,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局部放射治疗手段,特别适合于不宜手术、对常规射线不敏感等难治肿瘤的治疗。目前,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重离子中心在离子放疗临床应用、技术开发、重点病种治疗等方面,均已达到国际同类机构先进水平。

目前,中心已建成全球首个肿瘤康养小镇,推行肿瘤综合治疗、重离子治疗、光子治疗、身心管理、中医理疗、康复治疗、生物免疫细胞治疗、田园治疗、文化治疗为特色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为肿瘤患者提供了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六老汉”三代人敢把沙漠变绿洲

在中国西北的一处沙漠地带,有这样一个传奇:六个家庭,平均每个家庭治沙造林超过万亩。这就是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的英雄事迹。

八步沙林场是土门镇农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六老汉”,他们于1981年以联户承包的方式组建了集体林场。郭万刚等第二代治沙人和郭玺等第三代治沙人相继加入治沙造林群体。

四十二年来,“六老汉”三代人不惧恶劣环境和防沙治沙的艰难困苦,与干旱和风沙顽强抗争,从第一代治沙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第二代治沙人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再到第三代治沙人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从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到培育沙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创出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生存发展之路,至今完成治沙造林19133.33公顷,管护封沙育林育草面积28666.67公顷,栽植各类沙生苗木6000多万株,修筑治沙道路100多公里,完成公路铁路等通道绿化200多公里。

林场治沙人“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壮举和治沙成果为干旱荒漠区防沙治沙创出了一条典型的成功之路,也为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019年3月29日,中央宣传部授予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八步沙林场治沙人

天马故乡 感受厚重文化底蕴

一条河西走廊,连接着黄河流域和西域,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武威就是河西走廊上的中心城市,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在这座天马故乡,有很多历史文化古迹,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从戍边将士的琵琶羌笛,到西凉乐舞的飘逸霓裳,一代代武威儿女用心用情描绘着色彩斑斓的艺术画卷。穿越历史时空、触摸现代文明,汉唐天马城以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以大汉赋、天马歌、凉州词三大文化馆为载体,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展现汉文化、凉州词和‘天马精神’的内涵,将武威历史文化传递给游客。”甘肃公航旅(武威)投资公司、天马投资公司总经理张兵说。

在武威市博物馆设有基本陈列《武威历史文物展览》一个,以“河西都会 天马故乡”为主题,诠释了武威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设有专题展览《天梯神韵 凉州佛光——天梯山石窟专题展》一个,展示了天梯山石窟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雷台汉墓,位于武威市城区内,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有着丰富的汉代历史遗迹及文物,建有天马西来——雷台汉文化陈列馆和全国唯一一个以凉州词为专题的陈列馆。

民勤红崖山水库,被称为沙海明珠,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下游,是沙漠地区的一座中型洼地蓄水工程,控制流域面积1.34万平方公里,是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被视为民勤沙漠绿洲的“生命工程”。

凉州文化游、民勤沙漠游、古浪红色游、天祝藏乡游……武威不断丰富文旅业态,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持续推出运动康养游、历史文化游、乡村生态游、科普研学游等多条旅游线路,让游客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进入新时代,武威文旅产业正目光向外,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本版图片由武威市委宣传部提供)

见习编辑:宋小成
编辑:郭心悦
责任编辑:赵博民、刘英
来源
|
海东日报社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