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明娟 通讯员 罗文姬
7年内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平均每年获得1项重要科技奖项。在全国三大网络安全赛事之一“陇剑杯”网络安全大赛中,取得团队甘肃省第1名、全国第23名,个人甘肃省第1名、全国第9名的好成绩。
这个平均年龄33岁、共产党员占比超85%的团队,研发了“安全小哨兵”“网安小利剑”“线路小飞侠”等7项科技创新成果,有效提高了电力生产现场安全管控、网络攻防和智慧检修能力。这些闪光的荣誉由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创造。扎根西北大地,这家科研单位成果不断、人才迭出,追逐着科技报国的梦想。
电力小创造解决大难题
11月2日晚,华为鲲鹏应用创新大赛2023全国总决赛赛场传来好消息,国网甘肃电科院获得华为鲲鹏原生应用创新赛道金奖,夺奖的“拳头产品”,是数字化及通信技术研究所研发的“安全小哨兵”。
三条腿支撑白色桶状机身,机身上有一个半圆形的黑色脑袋,大约50厘米高。在甘肃省电网信息安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记者寻觅到了“安全小哨兵”的身影。
“别看‘小哨兵’其貌不扬,它可厉害着呢。”研发人员李林明介绍,在电力作业现场,“安全小哨兵”可以帮助作业现场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流程管控,实现远程实时安全管控,保障作业现场人员、电网和设备安全。
据悉,今年年初,国家电网甘肃电力连心桥(“电博士”)共产党员服务队组建,这支服务队以博士、正高级职称及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为主,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立项并研发了“安全小哨兵”“网安小利剑”“线路小飞侠”等7款“小”系列产品。“小”系列不仅活跃在环境复杂的作业现场,也频繁登上诸如电力信息通信新技术大会成果展等,受到广泛好评。
“既要着眼于作业现场传统作业和管控方式的迭代升级,更要关注国家能源安全,胸怀‘国之大者’,担负起强国基石的使命,这是我们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实践密码。”国网甘肃电科院院长牛继恩表示。
护航青年人才“金种子”成长
日前举行“陇剑杯”网络安全大赛上,从事网络安全工作的白万荣、张蕾、王迪、刘东清组成“陇电尖兵”战队参加,夺得团队甘肃省第1名、全国第23名,个人甘肃省第1名、全国第9名的好成绩。
导师带徒,以强带强,是团队人才辈出的又一实践密码。青年党员张蕾在师傅白万荣的带领下迅速成长为网络安全专家,承担冬奥会等国家层面重大网络安全保障任务20余次;王迪、刘东清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入职不到三年,就入选国家电网红队,成为团队冉冉升起的新星。
“每一位员工都是一粒‘金种子’。我们要尽可能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快速成长。”国网甘肃电科院党委书记孙柏林说。
以培养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区域影响力的专家人才为目标,团队启动了“麒麟计划”高潜人才储备工作,绘制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能力图,健全专家人才选拔、培养、考核、激励机制,不遗余力打造专业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优的人才梯队。
赵金雄是甘肃省青年科技托举人才和兰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他坦言,团队“敢用年轻人”这一理念,是自己得以迅速成长的前提。
“从一而终” 成就价值人生
不久前,工作了38年的环境监测与治理领域专家李兴德正式退休,用他的话说自己是“从一而终”。当年,这位毕业于武汉水利水电大学的高材生,放弃了很多待遇优渥的就职机会选择支援大西北。
在甘肃电力系统,许许多多一辈子都为一个专业发展和进步勠力奋斗的基层科技工作者,用“忠诚担当,求实创新,追求卓越,奉献光明”的精神,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解决水轮机振动相关问题。”闵占奎将整个职业生涯奉献给了刘家峡水电站,成为甘肃电网水轮机故障分析的权威专家。
团队青年人才周强,2010年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长期聚焦酒泉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集群并网、稳定送出、高效消纳及协调控制等技术难题,先后承担和参与了30余项国家级、省级和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
从25岁到37岁,周强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河西走廊的戈壁荒滩。问他后悔不?他斩钉截铁:“不!有机会投身国家新能源发展事业,这是党员的一份责任。”
正是因为有一代代新老专家接力奋进,才有了一个个技术突破、一项项创新成果。他们把汗水洒在黄土高原,把足迹留在戈壁沙漠,把一腔热忱奉献给黄河祁连,书写了新中国电力事业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