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大:让教师教育合作之光在“一带一路”绽放

“我不仅收获了很多跨国友谊,也特别留恋在甘肃的生活。”今年刚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的吉尔吉斯斯坦的曾子轩,如今已担任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政府议员顾问,吉尔吉斯共和国汉学家协会理事会成员,他希望以后能为中吉两国友好关系做出更多努力。

“在中国,每个民族的舞蹈都很迷人,所以我很喜欢中国舞,也很喜欢中国文化。”来自莱索托的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学生茉莉是一名小“网红”,拥有10万粉丝的她热衷于传播中国文化,立志要做一名中莱文化交流使者。

“这里的风沙治理很有智慧。”今年10月,在“感知中国—与八步沙的绿色约定”社会实践及文化体验活动现场,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俄罗斯、摩尔多瓦、苏丹、乍得等9个国家的27名国际学生脱掉外衣、撸起袖子开展压沙活动,实地体验开沙沟、铲黄沙,近距离感受中国智慧。

从个人到团队,从热爱到传播,文化架桥、文明互鉴,中国故事远洋海外,深入人心。

……

这背后,又一次留下了西北师范大学的足迹。

10年耕耘,硕果累累,育丝路英才担文化使命。

无数个像曾子轩、茉莉这样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留学生早已融入中国。目前,该校已累计培养来自50多个国家的本科、硕士、博士和语言进修生2800余人,他们已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话的使者。

201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马帝,不仅在校期间成绩优异,也在传播中国文化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和中国美食,在莫斯科红场附近经营着一家兰州牛肉面馆,向俄罗斯人民展现中国味道、兰州味道。同时,马帝还在俄罗斯创办了“俄罗斯东方木业有限责任公司”,担任起文化互通的“青年使者”。

目前,该校已形成“向西为主、聚焦中亚、辐射北非、特色发展”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打造出“留学甘肃• 留学师大”来华留学教育品牌。

“我们致力于培养具有‘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人文气质以及‘通语言、擅教学、会交流、懂规则’的高水平复合型汉语国际教育和国际交流人才。”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占仁说。

10年同行,见证变化,架文化桥梁讲中国故事。

2019年来到甘肃,在该校执教的俄语教师玛利亚,目睹了这些年西北师范大学持续不断的向好发展。

玛利亚对中国的情缘,源于她同该校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莉副教授的“友谊”。当年在俄罗斯求学的李莉,经常把中国的发展变化、西北师大这所老校的情怀担当讲给玛利亚听,这让玛利亚对这里产生了极好的印象。

如今,这对“姐妹”同事携手设计课堂教学、探讨俄语学习、培养优秀语言人才。她们的学生也遍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活跃在外事外交、公安边检、石油机械、教育科研、新闻出版等领域。

玛利亚和李莉也正在努力做好甘肃人文基因的文化传播,用俄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近年来,在校际交流网络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课程开发等方面,该校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

与希腊雅典大学、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波兰波兹南密茨凯维奇大学等30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水平大学建立合作关系。

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波兰波兹南艺术大学开展化学(3+1)和环境设计(2+2)2个本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泰国皇家玛哈沙拉坎大学等东盟地区高校以及越南、沙特阿拉伯国家在本土汉语教师培训、教材编写、在线课程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

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国际人才合作培养项目”和“促进与俄白乌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年派出师生40人出国研修。

与希腊雅典大学合作举办“丝绸之路文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班”课程合作项目,2023年1月,该基地班整班(25人)拟赴雅典大学交流学习一学期,完成30个欧盟学分的课程学习。

目前,西北师范大学已同海外7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开展各种形式的务实合作,并且在学期/学年制交换生、“N+N”双学位项目、短期学分课程和文化体验活动等传统合作模式基础上,与外方合作院校协商设计学术能力提升专题定制项目、实践导向的全球文化浸润项目等新合作形式。

10年探索,落地开花,搭合作平台创办学特色。

“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4月,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人文社会科学基地之一,主要集中于中亚语言与跨文化研究、中亚法律翻译与研究、中国与中亚跨境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以及中亚历史与丝绸之路文明史四大研究方向,为一带一路提供智库支持。”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中亚研究院院长田澍介绍。

近几年来,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围绕中亚政治与法律、中亚旅游、中亚语言文化、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交流与合作等内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多部,获批科研课题30多项,其中重大研究课题3项,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同时,该校还与中亚国家高校联办了五届“中国与中亚人文交流与合作国际论坛”,主办《中亚研究通讯》,编辑出版《中亚研究集刊》,牵头实施中亚五国常用法律翻译丛书工程,举办四届“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国际书画展,与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大学共建吉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研发上线全球首个中亚“东干语语料库”……正逐渐形成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人文交流合作的多学科学术合作平台体系。

“我们学校与苏丹喀土穆大学、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和波黑萨拉热窝大学共建3所孔子学院。……今后,我们将以教师教育合作为抓手,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共同书写合作共赢、互学互鉴的‘一带一路’时代新篇章。”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贾宁说。

位于丝路重镇、黄河之都的西北师范大学,利用所处区位优势和学科特点,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依托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西北师范大学华文教育基地、孔子学院、“一带一路”汉语普通话推广培训基地、中亚研究院、国别与区域研究院、甘肃省涉外应急语言服务基地等平台,育“英才”、架“桥梁”、创“特色”,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在拓展海外合作伙伴、提高国际学生培养质量、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复合型国际人才等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赵宝巾)

见习编辑:王瑞
编辑:杨玉洁
责任编辑:赵博民、刘英
来源
|
新甘肃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