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不仅会给人们带来生命及财产损失,同时也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常见的震后急性应激反应
经历地震后,有些人会出现情绪、躯体反应,认知或行为改变等一系列的应激反应。
可能会有这些身心不适:1.执行力差:头晕眼花,做事会莫名其妙出错。2.紧张不安:多汗、脸颊潮红、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失眠、多梦。3.心情忧郁:没胃口、闷闷不乐、做任何事都没兴趣。4.行为退缩:不太想接触人群或做事。5.负性记忆:不断涌现有关地震的回忆和感觉。6.坐立不安:经常感觉有余震而坐立不安。7.负性联想:想起地震,会引发强烈的心理痛苦和身体不适。8.过度敏感:无法成眠、睡不深、易生气、易受惊吓、注意力不集中。9.逃避冲动:试着逃避有关地震(或勾起地震回忆的)一切,不想说话或接近灾区。10.麻木失落:觉得和别人有隔离感,失去喜欢的能力。
以上这些属于“急性应激反应”,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减轻,可能过几天(一般不会超过一个月)就消失了。
急性应激反应的几个发展阶段
每个人在面对地震这个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时候,一定会存在一些心理压力,情绪会受到影响,越是这样,越需要主动、积极地调整心态并加以应对。一般来说,“急性应激反应”有四个发展阶段:
应急反应期 刚刚知道地震发生的时候,会出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随后可能会出现意识模糊,判断力下降等现象,或者脑袋里面一片空白。但这一阶段,往往很快就会过去。这种现象持续72小时以上,就需要警惕。
消极防御期 由于灾害事件超过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人们为了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会本能地启动包括“心理隔离”在内的自我保护机制,以便恢复其现实的认知功能。譬如,会出现否认、退缩和回避手段进行合理化,或者高度警觉、神经质、逃跑,或者漠视危险的存在,或者控制悲伤的表达。
现实适应期 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很快会进入现实适应期。这是一个好现象,开始调整自己,积极地去处理自己的具体健康问题以及相关症状,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灾难事件造成的问题,焦虑情绪逐渐减轻、自信心增强、社会功能恢复。
恢复成长期 多数人经历灾害危机变得更为理性,在心理和行为上变得较为成熟,开始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取积极的应对技巧。
但是,也有少数人由于消极应对而逐渐出现冲动行为、焦虑、抑郁、分离障碍、进食障碍、酒依赖或药物依赖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发展,进行心理咨询。
显然,心理调整的关键是尽快越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进入现实适应期和恢复成长期。
震后如何自我调适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一个见证灾难的人都是受难者,人们会出现一系列的从躯体到心理行为的改变。虽然这些反应都是正常反应,但如果这些反应长期存在,无疑会对今后的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心理医生建议,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分享正确信息 与其他民众一起分享关于灾难救援的准确信息,并且寻求可能的帮助。
传递社会支持 尽可能多地与家人和朋友待在一起,陪伴度过困难。如果家庭不在地震地区,可以通过电话等方式与亲友进行交谈。如果感觉事件对孩子有影响,可以鼓励孩子和大人分享关于地震的感受。
接受伤痛的感觉 不要勉强自己忘掉伤痛,地震伤痛的感觉会跟随一段时间,这是正常的现象。
照顾好自己 尽可能多休息,注意饮食。应该尽可能地减少浓茶、咖啡摄入量,避免饮酒。工作或生活中要小心谨慎,因为在重大灾难的压力过后,意外可能会更容易发生。
减少对地震场景的接触 适当地了解正确的信息即可。
做喜欢的事情 找时间进行一些所喜爱的活动,例如,阅读书籍、看电影、进行体育活动等,这些健康的活动能够帮助去除脑海中关于地震的印象。
主动参与 参与那些与自己有关事情的决策,尽可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要被动或完全依赖他人的帮助。如果可以的话,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并且承担起在家庭中应有的角色。
建立连接 不要把自己与别人孤立起来,在坦诚地接受别人关心和帮助的同时,也真诚地帮助别人做一些积极而有意义的事情,通过帮助别人能够弥合由地震带来的失控感。
寻求帮助 在有需要的时候应寻求帮助,如果觉得自己不能摆脱地震感受的时候,告诉亲友或者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把内心的感受向有能力帮助自己的人诉说,与他们讨论该如何应对这一事件,不要试图自己独立面对。寻求帮助也是一种能力。
何时需要心理辅导
一般来说,如果出现震后急性应激反应状况,并且超过1个月,就需要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比如,持续存在身体症状或心理担忧状况,无法改善。出现以下现象:
1.发现自己有很长一段时间心情很乱,有很多的压力,并且觉得很空虚,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下去了。
2.在事情发生1个月之后,还是一直感觉麻木、迟钝,并且要不断地保持忙碌,为的是让自己不去胡思乱想。
3.不断地回想起地震的事情,睡觉时会做噩梦而惊醒,或是有很多身体上的不舒服。
针对上述情况需要及时进行适当的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治疗。
(供稿:平安甘肃心理危机干预与研究中心、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