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积石山6.2级地震】让群众生活放心安心舒心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颖

12月29日午后,一阵大风吹过积石山县石塬乡秦阴村,刘永东手机上的“秦阴村抗震救灾群”里弹出一条消息:62号房间的窗户玻璃被风吹掉,请处理。

“62号的玻璃掉了,你们抓紧过去看一下,有啥情况随时联系。”看到消息后,刘永东暂停手头的工作,给施工方负责人打电话通知处理。

刘永东是临夏州委政法委下沉积石山县石塬镇秦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地震发生后,他与州委政法委4名干部迅速下沉,负责秦阴村的抗震救灾工作。消防员出身的刘永东有着参与各类救援的丰富经验,他把这些经验与当地实际结合,探索出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

放心

“出发之前,我们就统筹考虑到灾区对火炉、灭火器、一氧化碳报警器等设施的需要。”受灾群众住进帐篷后,刘永东和同事线上线下积极宣传消防知识,同时给每家每户都安装了一氧化碳报警器,在每个帐篷门口放置灭火器。群众搬进板房后,刘永东又仔细检查报警器和灭火器的位置,确保群众安全。

除此之外,刘永东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当地党员干部和消防救援人员一起,组织村民进行消防演练,一方面让村民掌握避险方法,一方面也让大家更加团结、人心更加凝聚。

  刘永东向记者展示板房内的一氧化碳报警器。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颖 摄(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为了方便群众反映问题,刘永东建了“秦阴村抗震救灾群”,及时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

  “谁家房子漏水、谁家缺少什么物资,都会在群里说。”刘永东告诉记者,村里有些社的安置点离工作区域比较远,村民在群里说的话就不用来回跑了。

  除了线上解决问题,刘永东与同事每天都要入户走访,晚上大家休息之前逐门逐户进行安全提示。

安心

  地震发生后,物资分发成为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要确保物资使用管理过程公开透明,才能让群众安心。”为此,刘永东和同事摸索出了物资从领取到分发的一套工作办法——

  村里去乡政府领取物资时要登记签字,村里分发时召集8个社的社长,按照每社户数进行分发,最后在微信群和公示栏对物资发放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示,做到“进出有台账、分发要登记、流水可佐证、资料要齐全、审计不违规、干部要清白、关切能回应、群众要认可、督查可过关”的模式。同时,公布服务电话和监督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刘永东(左二)在入户走访。

  在分配一些数量有限的物资时,刘永东会召集村民代表、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共同商讨,综合考虑每一户的具体情况,优先分配给地震中有伤亡或家里有残疾人、家庭困难的村民,及时进行公示,让群众能够安心领取和使用物资。

  “这两天我们在组织消防救援人员帮村民搬运房子里一些比较重要的物件,会提前进行检查,确认安全后进去搬运。”刘永东说,这些东西对群众来说的确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搬出来送到群众手中,让大家安心。

  说话间,“搬运小分队”走进了曹存莲家,搬出了洗衣机、衣柜,还有曹存莲儿子的一本毕业纪念册。“家人在,熟悉的物件在,不管住在哪,心里都是踏实的。”曹存莲说。

  舒心

  记者跟随刘永东敲开了曹学锦家的板房门,屋内暖意融融,夫妻俩正在看电视上播放的节目。

  “电视信号怎么接通的呢?”记者好奇。

  “现在板房里电、网都通了,插上机顶盒就可以看电视。”曹学锦说,他没想到受灾群众这么快就能住进板房,各项安置工作做得都非常到位,现在吃喝水电暖什么都不用愁,可以好好过个年了。

  说起过年,刘永东指着板房区尽头的一摞大蒸笼对记者说:“那是我们准备的各类大型厨具,方便村民过年时蒸馒头煮饺子。”

  在确保群众居有其所、温暖过冬的基础上,如何让各项工作更规范、让村民在安置点的生活更舒心,是刘永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秦阴村村口,老人们正在下棋。

  “我们在安置点建立‘一组两室三员两队一群’组织架构,一组即村民自管小组,两室即党建工作室和涵盖群众接待、医疗服务、治安警务、矛盾调处、心理辅导和就业服务工作的‘六合一’综合服务室,三员即治安员、安全员、卫生员,两队即水电服务队和志愿服务队,一群即安置点微信工作群。”刘永东介绍。

  在提供各项贴心服务的同时,刘永东也动员群众自力更生、互相帮助。“板房区的地砖是村民一起铺的,每家每户板房的烟囱也是互相帮忙安装的。大家一起努力,日子才能过得和谐美好。”

  秦阴村村口有棵大树,孩子们在旁边的蹦床上玩得正开心,老人们安然地下着棋。刘永东匆匆投入到下一项工作中,用脚步一寸寸丈量着土地,与村民们一起走在重建美好家园的路上。

编辑:聂鑫
责任编辑:赵博民、刘英
来源
|
新甘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