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小白”变形记

冬日午后,在高台县骆驼城前进村的一户人家,一位小伙正在检修收割机,并对不时前来咨询的左邻右舍答疑解惑。他就是刘兴刚,一名“85后”职业农民。

图片

1986年出生的刘兴刚是地地道道的“农二代”,作为“农二代”的他起初对农业的感情并不深。“上学的时候,我是想要走出去。”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跃出“农门”是他的第一选择。“高中毕业后我便到新疆、北京等地打工,开过出租车,做过水暖工。”这一经历,让本就善于思考的刘兴刚对一些新兴事物具有十分敏锐的洞察力。

2018年,在外漂泊多年的刘兴刚回到家乡,打算在土地上“刨金”。“在外打拼好多年了,还回来干什么?”“会种田吗?”“能把田种好吗?”

图片

刘兴刚倒是很坦然。他从种好自家20亩耕地入手,播种、施肥、防虫、收割到销售,凡事亲力亲为,遇到不懂的就虚心学习,很快成长为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目前,他的耕种面积也发展到了200亩。

“如何提高农业种植效益?”这是刘兴刚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多方考察学习,他打算发展机械化种植。

搞不搞机械化?买什么机械?刘兴刚和父亲产生了分歧。

图片

“未来规模化的农业一定要通过机械化来实现现代化。”为了说服父亲,刘兴刚给父亲算了一笔账:“请工人来收割,按每人300元一亩地来算,一亩地用3个人,人工费需要近千块钱。但如果用收割机,一亩地只需100多块钱。”最终,刘兴刚说服了父亲。

现在,刘兴刚已经拥有2台大型拖拉机、1台玉米收割机和1台秸秆打包机,用于农事生产。

这些机械,不但让刘兴刚轻松完成了自家耕地的从种到收,还帮邻近村社群众收获制种玉米1800亩,打包秸秆2000亩,在大大提高秋收效率的同时,又有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图片

在采访过程中,刘兴刚多次提到“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他告诉记者,产业是基础,有了产业,农村才有人气,发展才有底气。“发展乡村产业,也要因地制宜。”在他看来,产业不必舍近求远,应发挥好本土优势。多年来,刘兴刚利用耕地连片、土质肥沃的优势,积极发展制种玉米产业,带动全村群众每年制种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5300亩左右,制种玉米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职业农民“职业”在哪儿?刘兴刚认为,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种植业不同,职业农民要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这对我们来说要求其实很高,但这份事业可以帮助、带动更多人,我觉得很自豪。”刘兴刚表示,未来,他将继续对传统农业进行科技赋能,用新思维为农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据了解,目前全县像刘兴刚这样的职业农民共有2200多人。“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高台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吕星星)

编辑:王登科
责任编辑:董少斌
来源
|
高台县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