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医”相伴30载:“是医生,更是家人”

57岁的张明文是白银区强湾乡白崖子村乡亲们心中的“急救120”,谁家有个头疼脑热,身体不舒服,一通电话,他总能及时赶到。

图片

张明文是土生土长的白崖子村人,1987年他从甘肃省中医学校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扎根农村,从医三十多年间,平均每年接诊1300余人次、出诊600余次。

图片

“我是这里长大的,所以我毕业后回到这里,想用我的所学守护这些乡亲们的身体健康”,他这样说,也坚持这样做。

“乡亲们有需要,我24小时都在”

“张医生,我最近腿疼得厉害,您帮我看看……”62岁的吴阿姨近日双腿疼痛难忍,联系到张医生来帮她诊治。张医生细心地为她号脉问诊,选择用针灸、按摩等方式帮吴阿姨缓解疼痛,不一会儿她的疼痛就减轻了不少。

图片

吴阿姨是附近的村民,子女都在外工作,老两口带着两个孙子在农村生活,她告诉记者,“我们一家老小都在张医生这里看过病,他特别有耐心,医术也很好,有时候半夜三更孩子感冒发烧,我们老两口很着急,带着孩子半夜找他看病,他也一样耐心细致,按照他的方法吃药治疗,很快就能治好,我们都很信任他。”

图片

三十多年间,张明文在村医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小小的值班室只有他一人,无论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患者随叫随到,他说,“只要乡亲们有需要,我24小时都在”。

“是医生,更是家人”

在白崖子村,张明文肩负着全村人的健康,是整个村子七百多户村民的“家庭医生”,前来看病的村民很多,张明文心中装着一本厚厚的“乡亲健康手册”,多年扎根在这里,村子里谁有慢性病,谁得了重病,哪家的老人血压血糖高,他都如数家珍。

图片

“我们和张医生签订了‘家庭医生签约’,他会定期来我们家上门看诊随访,帮我们测量血压血糖,我们身体有什么问题他记得都特别清楚,经常关心我们的身体状况,现在就我和老伴两个在这生活,我们子女都在外面,身体出状况,我们首先找的就是张医生。他是我们的医生,更像是我们的家人,我们都很感谢他。”白崖子村的村民强大叔说。

图片

村子里像强大叔一样的老人很多,老人年龄大了,经常身体不舒服,张明文总是定期按时上门服务,提醒他们用药,关注老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村里乡亲们送他锦旗他总是不收,他说,“我认为当医生把病给人家看好是我的本职工作,我不爱锦旗那些的虚名,这么多年在这为乡亲们看病,我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喽!”

“钻研医术让乡亲们少跑路”

村医听起来朴素简单,考验的却是医生的综合素质,面对患者,他们率先接触,率先诊疗,村上人生病有很多种,为了满足大家的看诊需求,张明文不断的学习和提升,在甘肃省中医院、人民医院多次进修学习,提升医术。他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总结掌握了一套方便快捷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子,让乡亲们遇见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都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日常工作之余,57岁的张明文仍旧不忘给自己“充电”,如今他正在精进中医理疗技术,更好地为村民们提供医疗服务。

图片

“只要我多学一些,就能更好地治病救人,乡亲们也不用跑远路,在村里就能治好病,就绝不让大家走冤枉路、花冤枉钱。”

“治病救人是一辈子的事”

“您当初为什么选择学医呢?”

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张明文的眼中闪烁着热爱的光芒,“我家三代都是医生,从我爷爷开始就是学医的,所以我从小耳濡目染都是治病救人。”

图片

从医多年,从“死神”手上抢过人命,为无数的村民用最便宜好用的药物看好病。上门出诊,他从未收过病人的出诊费,即使半夜三更出诊,也是这样。对于经济条件困难的患者,他总是让患者先赊欠医疗费等其条件好转后再偿还,有的直接免费治疗。

春去秋来,扎根基层医疗的这些年,他完成了自我的进步,也见证了基层卫生事业和乡村振兴的长足发展。

图片

诊室器材的不断齐备,慢性病常见病报销政策也不断惠及,大家看病不再如从前那般艰难,病有所“医”,让他在乡村医生的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他表示,自己选择这份职业,从来没有后悔过,每次看到患者康复,他都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信仰。“心系患者,情系民生我从不认为这是一句大话和空话,从医,这是一辈子的事,只要胸腔里有口气,治病救人就一直会干下去!”(记者 马榕

来源
|
白银区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