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新春走基层 进乡村·看发展 | 发展特色产业 绘就和美图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周尚业 李满福 海晓宁 于晓明 安志鹏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龙毅

冬日的华池县,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升起袅袅炊烟,种植间里一簇簇鲜嫩肥厚的香菇破袋而出……一幅幅和美乡村的画卷正在陇东大地徐徐展开。

近年来,庆阳市华池县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绘就和美乡村好风景。

深山“小香菇”撑开群众“致富伞”

春节期间是食用菌销售的旺季,位于城壕镇余家砭村的华池县现代农业菌光互补示范产业园食用菌生产基地,品种繁多的菌类“土特产”,丰富着全国消费者的节日菜篮子。

隆冬时节,道路两旁的山上依稀可见残留的积雪。进入食用菌厂房,温暖而湿润的空气裹着香菇特有的清香扑面而来。乳白色光源下,一根根香菇菌棒整齐地摆放在地上,洁白的菌丝布满其中,工作人员们正忙着为菌棒刺孔增氧,再过半个月时间,一朵朵小香菇就会破“土”而出,上市销售。土生土长的小香菇,正在走出大山,走上全国人民的餐桌,也为当地群众撑开了一把把“致富伞”。

“给菌棒刺孔,可以增加菌袋内的氧气,促进菌丝生长迅速。我们每天一早就过来,一天刺孔6000多个菌棒,能挣140多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正在给菌棒刺孔的村民王起兰告诉记者,像她这样的员工还有50多位,都来自周边村落,他们很喜欢这种打工、顾家两不误的生活。

工人们正在给菌棒刺孔增氧。

近年来,华池县依托位于子午岭林缘区的地理优势和靠近大城市的区位优势,全力打造以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为循环链条的“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实现菌光互补、产业叠加、效益倍增,推动绿色现代农业健康稳步发展。为了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华池县现代农业菌光互补示范产业园采用“科技+农业”新型致富模式,并引进天津齐心农业集团、黄波菌业、山东金谷珍棒和甘肃冀北原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4家龙头企业入住园区,注册成立了庆阳双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春节市场是我们生产、销售旺季。”庆阳双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启文介绍,随着打庆高速的开通,企业正在逐渐构建起成熟的物流体系,这里产的香菇和其他菌类就能及时走出大山、走进全国消费者的菜篮子。

乡村“土窑洞”引得八方“慕名来”

走进城壕镇庄科村,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格外醒目的文化墙,精致新颖的公园,把乡村映衬得更加美丽。这舒适祥和的景象正是庄科村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逐步实现村美民富的华丽蜕变。

在村民贺聚贵家的民宿中,妻子王智珍正在厨房忙碌着,大盘鸡、土暖锅、燕麦饸饹、凉拌野菜……当地的特色美食令人垂涎欲滴。

“今天有从远处来的客人呢,我们可得好好招待人家。”贺聚贵笑呵呵地帮着妻子摆放碗筷,脸上洋溢着笑容。

来自贵州凯里的龙成凯一家第一次住进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显得很兴奋。“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窑洞,过来实地体验一下感觉很新鲜,这里的特色农家菜也是我们以前没吃过的,味道非常好。”龙成凯说。

窑洞民宿。本组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拍摄

贺聚贵说,村里近几年发展得越来越好,环境也很宜人,现在孩子们都外出工作,他和老伴儿就开了这间民宿接待游客,仅去年就有50多位来自北京、贵州、山西和陕西的游客慕名前来体验“土窑洞”和“农家菜”。

这个每年能给老贺家带来3万多元收入的民宿还只是庄科村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建设和美乡村,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在中国化学工程集团的帮扶下,庄科村引进海福特等新品种肉牛,在群众中大力发展养牛产业,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一项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养了十几年牛的村民杨如玺说,去年政府给每户补贴5000元钱,让他养牛更有信心和底气。

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庄科村以党建引领,突出治理为核心,在注重保持田园风貌、不损毁乡土要素、不破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543”风貌改造和发展庭院经济相融合,对村容户貌、基础设施、产业棚圈进行改造提升,建成了乡村记忆馆、微景观、农耕广场、特色文化墙等,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和美乡村焕新颜。

“这几年,我们村上的道路宽了,自来水入户了、电和网都通上了,小广场也修建得很漂亮,大家一起养牛收入也不错,常有游客来,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了。”庄科村村民杨爱荣颇有感触。

一碗黄酒一瓶醋,庭院经济富农家

立冬到第二年立春这几天是华池县乔川乡酒农们一年一度“冬酿”的最佳时机。走进乔川乡铁角城村,远远就能闻到浓郁的酒糟味从30多户农家小院里飘来。

当地产业带头人章贤仁的农家小院里,满院晾晒的软糜子酒糟,浓香扑鼻,夫妻俩已经满满当当装了30来缸黄酒。章贤仁介绍,除了自己赚钱外,他还在村委会的组织下通过“酒坊+农户”发展、“订单+分类”销售模式带动了周边的30多户脱贫群众一起致富,2023年累计销售黄酒5吨多,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近年来,乔川乡铁角城村因地制宜谋发展,从庭院黄酒入手,支持农户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打造“一村一品”,逐步形成酿造、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村级黄酒销售链,帮助村民拓宽销售渠道,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章贤仁和妻子在院子里晾晒酒糟。图片由华池县乔川乡人民政府 提供

庭院经济也给华池县城壕镇定汉村的群众带来收益。当地依托自然优势,按照“党支部+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模式和“一业为主、多业为辅”思路,组织群众以家庭为单位,以自己的住宅院落及周边场域为空间范围,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发展形式多样的庭院经济。

定汉村的甘肃醋之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武金回乡创业后带动着周边农户共同发展醋产业,周边的村民武粉玲就是受益者之一。在“醋专家”张武金的带领下,她在自家院子里酿制酱醋,不仅学到了一门技术,也发展起了一份小产业。

“今年我做了200多斤醋,全部卖完能赚4000来块钱,这对我们农村人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武粉玲说。

编辑:聂鑫
责任编辑:赵博民、刘英
来源
|
新甘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