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没有虚度的青春 只有奔跑的岁月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萍 实习生 马昭君

当代中国青年是什么样子?

有人说,这届年轻人,带着焦虑、困惑和迷茫,不想再奋斗了……

近日,新甘肃客户端记者在兰州各大高校与青年学子谈理想、说青春、话未来时,看到的是青年人积极、乐观、拼搏奋发的活力,现实中,他们个个都是“拼命三郎”,在课堂、在社会实践,在每一处地方,努力奋斗是他们最浓厚的底色。

他们,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他们,生逢盛世,肩负重任。

新时代青年 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追梦人

“用好一年不长的时间,做好这件终生难忘的事。”这是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海报宣传标语。正值大二的李杰在一次偶然机会看见这句话后,便萌生了支教的想法。一年之后,在一次辅导员组织的就业规划课上,听了学长学姐分享的支教生活故事,李杰更坚定了想要去支教的信念。

2022年7月,经过一年岗前实习实训后,李杰走进陇南市两当县西坡学校成为一名数学老师。随着越来越了解这些学生,李杰发现他们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缺少关爱更缺少“见识”。“我一直在想,除了正常教学,我还能为这里的孩子们做点什么?”思考很久后,他决定利用自己的“资源”,为孩子们组织一次与加拿大小朋友的“跨国交流”。

“老师,他们长什么样子?会不会说汉语?”在一个周二早晨,西坡学校打通了跨越9605公里的电话,当屏幕上出现加拿大的同学们时,孩子们一改接通电话之前的叽叽喳喳,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how are you?”为打破没人说话的局面,李杰用最简单的问候向屏幕大声说着,慢慢,孩子们逐渐大胆了起来,用自己仅会的几个单词和屏幕对面的小朋友聊天。

李杰说:“这场‘跨国交流’到现在还依然保留着,现在,孩子们都不再害羞,开始主动围着屏幕问东问西,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

 2023年8月,一年服务期结束后,李杰与孩子们约定有机会来兰大看看。今年3月,这场双向奔赴终于实现。36名西坡学校的孩子走进了兰大校园,李杰陪着他们走进了图书馆、教学楼、甘肃省博物馆,孩子们见识到了西坡以外的世界……

何为新时代的青年?是“不知天高地厚”地奔赴梦想的追梦人,也是“自负才高八斗”敢与世界较量的无畏者。“一年支教时间不长不短,是育人,也是在‘自育’。”李杰说,“这一场社会实践,让我理解了服务西部、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意义,也更让我懂得了天地之大,哪里都是年轻人创业干事的舞台。”

让简牍从“冷”到“热” 需要每一位历史人的努力

在西北师范大学去往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公交车上经常会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历史专业的大一新生曹轩昊。近40分钟的车程她已经走了几十遍。“简牍的记录特别有意思,尤其是一些特殊的符号。”曹轩昊兴奋地说。

“勇敢”“执着”“自信”这是曹轩昊给自己打的三个标签,从小在大同日报当小记者的她接触到了山西云冈石窟,从此与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阅读《明朝那些事儿》到专业的明史、宋史,再到去云冈石窟做讲解员,曹轩昊一直热爱着这些神秘、立体的文化瑰宝。

甘肃是简牍大省,全国80%以上的汉简出自这里,但因为简牍内容晦涩难懂,因此也成为了一个“冷门绝学”。“我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大家走近简牍,了解‘新生文物’。”曹轩昊说。

抱着这样想法的曹轩昊,每周都会走进甘肃简牍博物馆组织的讲座、沙龙学习,在不断深入了解中她萌生了想要组建简牍志愿者团队的想法,曹轩昊说:“简牍需要注入年轻的活力,让年轻人来宣传更容易被受众接受。”

但如何让甘肃简牍博物馆同意呢?曹轩昊主动向博物馆的负责人介绍起了自己的想法,随即得到了负责人认可,但需要她拿出具体的方案。今年3月份,曹轩昊立即开始筹建团队,如今已有60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加入了进来,有负责讲解的,也有负责做宣发的。一个又一个文物爱好者的加入,注定会让这些在汉代邮驿、烽燧下沉睡了近两千年的吉光片羽熠熠生辉。

5月份,对于曹轩昊来说是忙碌的。“我要趁着五一放假,继续回云冈石窟当志愿讲解员。假期回来后,我要准备去甘肃简牍博物馆沟通志愿团队的事情,希望沟通顺利,成功让团队加入到简牍文化的宣传行列中。”

如何让青春拥有更多可能?要有不拘一格的勇气,还要有一腔永不退却热爱,更要有经得住磨炼的信念。自1940年开始,84年时光中一批又一批西北师大人正在不断破译和传播深藏于简牍中的文化密码。

“我们每一天过的都是历史,我所做的就是让现在的人记住昨天。”曹轩昊目光坚定。“让简牍学科从冷到热需要我们每一位历史人的努力,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编辑:石静瑜
责任编辑:赵博民、刘英
来源
|
新甘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