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靖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技艺传承人钱庄润的工作坊,里面摆放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泥塑作品。一块普通的泥巴,在他的手中几经捏、揉、刻、雕,就会变成一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泥塑,民间俗称“彩塑”“泥玩”,一种古老且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自幼对彩绘泥塑有着浓厚兴趣的钱庄润,提起泥塑侃侃而谈。
靖远县非遗传承人 钱庄润:我的父辈们都是当地的手艺人,小时候受到父辈们的影响,对这个传统的手工比较感兴趣。小时候老家在农村边,一下雨就有泥巴,从玩泥巴开始,后来我叔父介绍我去专业的师傅跟前拜师学艺,一直坚持干到现在。
泥塑看似简单,实则非常耗时耗力,学习周期长、见效慢,想要在泥塑领域有所造诣需要手艺人的技艺沉淀。钱庄润就是十几年如一日不断锤炼泥塑技艺,用巧手妙思和匠心传承,让泥塑这门“老手艺”焕发新生机的非遗传承人。为了让更多的人近距离感受泥塑文化,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钱庄润经常受邀进社区、进学校,讲解泥塑的历史渊源、特点,手把手传授泥塑技艺,指导他们动手体验。
靖远县非遗传承人 钱庄润:有时候和文化馆配合把这个非遗带进校园,让中小学生对非遗有所了解,让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
对一件泥塑作品,上泥塑造至关重要。钱庄润所用的泥是当地的红土,粘性强而细腻。每一步所用的泥都不一样,有粗泥、细泥,从而达到工艺要求,再经过很长时间的阴干、使其干透。驻足观之,其作品身上浓浓的乡土情结,瞬间引起观者共鸣,充满了回忆感。
靖远县非遗传承人 钱庄润:我用的这个泥就是我们靖远当地的红土,里面加了棉花,可以增加它的拉力,首先要做个骨架,整体上大泥,把它的大型定下来之后,逐步地刻画细节,在做的时候发现骨架扎的地方不到位,你要及时调整过来。
潜心“守”艺,用心提艺。从一块泥巴到精美的泥塑,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在创作泥塑作品过程中,钱庄润不断琢磨、潜心钻研,从事泥塑工作23年来,他参与或创作完成的大小塑像近3000座。近15年来,他独立创作并完成的塑像就已超过1500座,部分泥塑作品还在省级工艺美术比赛中获奖。
靖远县非遗传承人 钱庄润:在做泥塑这个过程中,首先要你要有耐心,其次就是热爱,只要热爱一件事情并坚持干,所有的困难基本上都不是困难。
巧手演绎百态,泥塑传承匠心。钱庄润对泥巴的特殊情结此生已无法割舍,创作出了独具个人风格的作品,让泥塑被更多的人所欣赏。他用靖远泥土讲述靖远故事,传播靖远文化,他将世间百态揉进这泥巴之中,再以艺术品的形式绽放泥土的芬芳,不仅塑出了属于自己的芬芳人生,更展示出手艺人的独具匠心,丰富了靖远民俗艺术,捏出了属于靖远本土的一种地域文化。(记者 魏力梅 李炎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