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城香包已有上千年历史,在民间又被叫作“荷包”“绌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庆阳香包造型丰富、图案精美、芳香浓郁,表达着人们的图腾崇拜、祈求福寿平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香包制作技艺传承人还在香包中装入防疫中药材、塞入棉花填充并缝合,就成了特制的中草药香包“防疫”香包。
贺庆春,甘肃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1967年8月出生于庆城县玄马镇贾桥村,曾是学生们心目中可爱可敬的老师,如今她是乡村振兴之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是困境妇女心中增收致富的希望。
贺庆春自幼跟随爷爷、奶奶、父母学习手工绘画和手工刺绣艺术品制作。1984年高中毕业后,回村当起了民办教师。对香包和剪纸有特殊情结的她,经常把这些传统技艺带到第二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就这样,她闲时绣一针剪一刀,从未放弃。一晃就是十七年,2002年的秋天,贺庆春下岗回家了,原本平稳的生活被打乱,她一度消沉,生活失去了方向,很长时间难以走出困境。是碌碌无为、平庸等靠,还是铆足劲儿投身社会,实现价值,已步入中年的贺庆春站在了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在父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勤奋努力,再选一个适合的事做,还害怕没出路”的悉心开导和鼓励下,她振作起来,恰逢这时,庆城县妇联组织的一场妇女勤劳致富先进事迹报告会,深深地打动了她。此后,她就东拼西凑盘缠到上海、苏州、北京等地考察手工编织和刺绣市场。几番周折,凭借着一股热情和勇气,决定自己创业的想法油然而生。
贺庆春买了资料书籍、准备了针头线脑,按照市场流行的样式,开始了编织绣制。错了拆,拆了做,就这样反反复复,终于有了满意的产品。正巧赶上端午节,她拿着和母亲、弟媳做的香包和手工编织品到城里摆地摊。从讲台到地摊,落差太大,刚开始的时候,她老远看到她的学生、学生家长和一些熟人,就会躲起来,心里可真不是个滋味,像揣了一个五味杂瓶。好在她很快卖完了所有的“产品”,一天下来能赶上当民办教师时半个月的工资,还招来不少学徒。就这样,贺庆春办起了“地摊课堂”。多年的地摊经历,贺庆春不但收获了金钱,还收获了人气,更收获了喜悦。她的地摊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有时还能接一些订单,她就分摊给“学徒”,总能按时交货。渐渐的,贺庆春有了把“事业”做大做强的打算。2007年,她注册了个体户,租了一间十几平米的房子,带着她的“学徒”从地摊搬进了“生产房”。 一步一个脚印,就会看到更多精彩。为适应市场需求,2012年贺庆春的个体户转型升级,注册200万元成立了庆阳市庆春香包绣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还租了100多㎡的生产车间,开始了规模化运营。 近年来,庆城县注重民俗文化人才培养,组织县域内香包、刺绣、剪纸技术能手,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就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产品生产设计等,与国家、省、市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交流学习。贺庆春抓住这一机会,通过不断的外出考察学习,交流研讨,强化理念,提升技艺,成为了省、市民间艺术大师。 现如今,公司拥有专业的设计、培训、营销团队,她们不断创新产品种类,拓展营销方式,把庆阳香包剪纸带出全国甚至海外,走出了一条非遗传承和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她创办的公司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甘肃省乡村振兴巾帼示范基地”、省级“文化集市”生产加工基地、“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基地”等多个荣誉,获得15项外观设计专利证书。贺庆春本人作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市级“非遗传承人”,先后荣获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甘肃省双学双比女能手、庆阳市首届创业明星、庆阳市民间文艺家先进工作者、庆阳市“文化产业进校园先进个人”等多个荣誉称号,并一度带领姐妹们研发设计作品14种,年生产量达6万余件,通过手把手开展订单式、随到随学接待式、网络直播等公益培训等,累计开展培训80场次,培训妇女6000多人,带动520多名农村低收入妇女从事手工刺绣、编织工作,月均增收1000元左右,截止2023年3月通过培训在农村培养自产自销家庭手工作坊2个,月增收2000至5000元不等,除此之外,她还积极参加各地民俗旅游文化艺术节,推动庆阳香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记者:刘兴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