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时光里的非遗】高原之上 寻见江淮遗风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万及敏 通讯员 朵国良 马燕

谈及“刺绣”,人们最先会想到的是“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这类精刺细绣的手工艺术品,总是和碧山绿水,轻舟荡漾的温柔南国水乡联系在一起,断然想不出这绣品也能在粗犷雄浑的高原地界见到。

在我省甘南州临潭县洮河两岸有一种民间刺绣,俗称“洮绣”,它虽不及江南水乡绣品里的温柔俊俏,但自有大西北的爽朗艳丽。史料记载,600余年前,南京、徐州等地江淮移民来到洮州,带来了江南一带的手工刺绣技艺。这些技艺最初只在移民中传承,后在当地民众中广泛流传,成为洮州妇女自小习得的本事。

洮绣借底明代江南刺绣而兴,经以时岁沉淀,形成当地特有民间手工技艺。洮州妇女最常用绣技有两种,一种刺绣前在绣布图案上粘贴剪好的图纸,图案突出,图案上有网状的空格,整体图案从视觉和触觉上给人凹凸起伏的质感,古朴而粗犷。另一种掇花式样,刺绣时,针与绣布呈垂直关系,掇针在绣布快速上下穿插,密密的线圈聚集形成类似毛巾的绒毛,强调立体感,给人敦厚之感。

洮绣图案更重写实,图案虽经艺术加工,但最大程度保留物象原有面貌特征。或将原型无关细枝末节删减,或将局部适度夸张,或将与主题相关形象自由结合。动物、植物、人物皆可成为原型本身,不讲透视的原理、不受焦点中心制约、不考虑比例与虚实,洮绣图案构图随意、灵活,是由所有物象平铺排列而成,自然的天性流露,饱满、古朴、纯真。

洮绣艺术是临潭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既充满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又融合了各民族多种文化基因的艺术瑰宝。在洮州人民的生活中,洮绣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逢年过节还是婚丧嫁娶,都离不开绣件的点缀。这些色彩斑斓、构图饱满的艺术品不仅美化了生活,更展现了临潭人民独特的艺术审美和民间文化的深厚内涵,它见证了洮州民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着珍贵的民俗和民间艺术研究资料。

未来的日子里,洮绣艺术将继续在临潭这片沃土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编辑:王万良
责任编辑:赵博民、刘英
来源
|
新甘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