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宇晨 实习生 王鑫炜
外表洁白如玉,口感甘甜爽口。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兰州百合,凭借种种特点闻名于世界,兰州也素有“百合之乡”的美誉。但是,百合种植也是“非遗”吗?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有个袁家湾村,村民高作旺是百合栽培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从曾祖父开始,他们家种植百合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
6月初,见到高作旺时,他正在田间忙碌。62岁的他皮肤晒得黝黑,但走起路来脚下生风,弯腰除草一气呵成。“还有3个月这一批就长成了,今年雨水温度都刚刚好,应该有个好收成。”
高作旺告诉记者,1949年之前,袁家湾村很小,村子里只有七八户人家。那时候起,他的祖辈们就栽培种植着百合。每当百合收获时,他的曾祖父就拉着毛驴,驮着2筐百合到城里去换钱,维持生计。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张文摄。
百合栽培种植技艺一代代传承在高家儿女间延续。高作旺说:“不同于其他非遗传承将古法手艺完整延续下去,百合栽培种植则需要不断改良发展。”高作旺从小就跟着祖父高俊月学习百合种植,高中毕业后就继承了父辈的营生。
一棵百合的成熟之路并非平坦。兰州百合种植成本高,从育种到收获通常需要9年。收获后,土壤还需要种植其他农作物倒茬或休耕一年以上才能再次用于种植百合。这些年,随着土壤“营养”退化,百合品质退化也成为摆在种植户面前的难题。
高作旺不甘心。
在传承信念与自身热爱的加持下,高作旺从最基本的母籽繁育入手,着手解决品种退化问题,根据百合自身生长习性以及生产周期认真研究,种出的百合一直保持着优良品质。同时,他还主动为村子里其他村民提供种植技术,帮助村民扩大种植规模,带着村里人逐渐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在2002年到2021年担任袁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期间,高作旺带领全村成立了百合合作社,把过去单纯分散种植变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模式,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和农民的收入。
在此基础上,高作旺还积极和省农科院、兰州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一起研究兰州百合育种,通过高产种植方式和施肥方式,优化百合品种;他还尝试将百合放进实验室里,通过繁殖优势种苗,脱除病毒,增加生长优势,提高种球抗病性。
“百合种植还有很多小窍门。”说话间,高作旺弯下腰抓起一把干燥的麦草。“麦草摸起来略薄,但实实在在是个宝。过去农民种植时,很少会覆盖麦草,因此种果肉好与坏,要看老天爷的脸色。有着保温、保湿作用的麦草,无疑为百合果肉的营养成分上了‘保险’。”
如今,高作旺已经逐渐开始退居二线。谈起百合栽培种植技艺传承,他看向了不远处满山的绿苗:“娃娃们都在努力哩。”
你看!谁说百合不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