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时光里的非遗】听!那回荡在田野里的甘州小调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杨红丽

“五月初里鲜桃那是新上,六月初里麦子绕哟山黄来,想起俺的哥哥……”盛夏的午后,张掖市甘州区甘泉公园里,身着艳丽服饰的姑娘们唱起了清脆悦耳的民歌——甘州小调,蔓延开来的歌声随清风拂面,也引来了过往市民、游客,驻足聆听。

起源于祁连山下、丝路古道的甘州小调是流传于张掖一带具有悠久历史的说唱艺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演唱形式,通常由乐队伴奏,多人演唱,可以走乡串村、沿街就地演唱,也可以由一人弹唱。特点是语言朴素、诙谐、滑稽、易于上口,富有乡土气息,这种表演深受人们喜爱。2008年,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甘州小调保护传承规划评审会。

“甘州小调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作并传播的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特别是甘州的地方民歌小调,是生活在甘州这块热土上的先辈们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州小调”传承人李建成说。

自2005年开始,躬耕搜集整理“甘州小调”曲集,十余年间,足迹踏遍了甘州区和临近的民乐、山丹、临泽等县的30多个乡镇,有时甚至走到酒泉和武威等地采集词谱,逐字逐句记录,而后整理编撰,自费出版《甘州民歌小调精选》,自发成立民间艺术团,让“甘州小调”“甘州社火”等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活态”传承。

甘州小调培训班。

“目前已挖掘、收集和整理的词谱多达200余首。甘州小调曲调很优美,易于传唱,易于记忆,没有很多高难度的曲目,更加适合在城乡的民间流传。对于庄稼人来说,演唱民歌小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论是在文化生活相对单调的过去,还是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现在,民歌小调都寄托和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李建成说。

晚会上演出甘州小调。

夜幕降临,在甘州区党寨镇的文化广场上,身着演出服饰的老年人伴随着欢快的旋律,排练着甘州小调,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精气神洋溢在他们脸上。“甘州小调语言朴素、诙谐、滑稽,曲调婉转悠扬,易于上口,好学,也好听。参加这个演出团,我们一起学小调,心情好,唱唱跳跳还能锻炼身体。”甘州区党寨镇夕阳红老年健身队王金花说。

如今,在广袤农村的文化广场上、在城市喧闹的街头巷尾,在纳凉避暑的公园里,时常会听到甘州小调那或高亢或婉转的小曲小调。

李建成(中)指导年轻人学习甘州小调。

“甘州小调,源于乡村,在乡村这个大舞台上才会更接地气,也才会魅力四射。当代热爱甘州故土、热爱音乐的年轻人,让甘州小调在街头小巷演绎传唱,并且用现代的乐器重新将音符演绎,保留了甘州小调的韵味,同时也赋予了它新的灵魂。”李建成说,从高亢流畅的甘州小调,到灵动活泼的秧歌社火曲,从老艺人拉的二胡,到年轻人弹的贝斯,在或喜或悲的日子里,甘州小调里传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与渴望。

编辑:王万良
责任编辑:赵博民、刘英
来源
|
新甘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