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融媒声音】景泰:盐碱地上奏响“渔欢曲”

近年来,景泰县大力推进盐碱化治理工作,确立了工程排碱、节水灌溉、水产养殖、湿地公园开发等“四大措施”,利用盐碱撂荒地和盐碱水域发展现代渔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时值初夏,走进景泰晋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晋成正将今年的200万尾南美白对虾苗开始转入外塘养殖。

景泰晋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晋成:南美白对虾经过几波淡化标粗,已经标粗完成,现在陆续往外塘转苗了,因为现在外塘的水温已经达到20度,计划在外塘养殖两个月成品虾就可以出来了。去年我们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是60多亩,今年是100多亩。

盐碱水里养南美白对虾,外人难以想象,昔日的盐碱地上竟然会传出这样一支“渔欢曲”。景泰县充分利用盐碱回归水、弃耕撂荒盐碱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培育现代渔业,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周晋成:现在加州鲈跟南美白对虾是我们的主要两个产业,也是我们这边的“金娃娃”,收益比较好一点。在盐碱地里面养殖水产,一个就是盐碱地充分利用了,种植的话盐碱地里面种植不了东西,但是我们水产养殖南美白对虾,相对来说比种植业好一点,他的经济效益就是周期短、见效快、回本快。

景泰县渔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 葛文龙:盐碱地由于盐碱含量比较高,已经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现在我们把它利用起来,发展渔业养殖,通过渔业养殖来增加盐碱地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再一个通过养殖也能促进盐碱地改良。

景泰县有26万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盐碱化危害,从2016年起,为治理盐碱地,在多方考察学习基础上,景泰县提出了“以渔治碱”的新型治理思路,按照“渔农并重、修复生态”的方针,在五佛乡、芦阳镇和草窝滩镇等6个受盐碱危害较重的乡镇发展渔业,不仅让盐碱地得到了有效治理,也为附近的老百姓提供了一个就业岗位。56岁的李明云是景泰县五佛乡兴水村村民,这几天他并未像过去一样在自家大田里耕作,而是来到附近的养殖厂,每天围着水池子“打转”。

五佛乡兴水村村民 李明云:我在这儿干了已经三年了,农闲的时候到这儿来打工干活,这两天我们主要就是放鱼苗子、放虾苗子、喂鱼喂虾,也好着呢,在家门口,一个月下来也就是4000块钱,还能增加点收入。

海产品生养在大西北,离不开技术支撑。景泰县通过强化对养殖户的技术指导和养殖结构力度的调整,不断提升水产养殖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持续做大做强渔业产业。

景泰县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 王宪民:我们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养殖户对盐碱水中的微量元素进行调节,模拟海洋生物的生长环境,大大地降低了南美白对虾的养殖风险。

周晋成:我们的产品主要运往白银、兰州,还有中卫市,因为我们卖的是活虾,它的口感、品质都比冻虾好一点,价格也合适,所以虾拉到市场上供不应求,好多客商也慕名过来到我们基地自己拉。

目前,景泰县的水产品主要有虹鳟、金鳟、鲟鱼、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等,养殖面积已达1.5万亩。2023年,当地水产品产量超210万公斤,实现产值5460余万元,辐射带动农户2000余户。“真金白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改善,过去荒芜的盐碱地又重现生机。

景泰县渔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 葛文龙:通过以渔治碱,盐碱区的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风沙是明显减少了,水鸟也越来越多了,盐碱区已变成了一个田园水乡。(记者 刘立博 卢有俊)

来源
|
景泰县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