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之光·说宝】能称作“王”的彩陶,究竟有多美?

   丝路漫漫,驼铃声声,马蹄得得。位于丝绸之路黄金段的甘肃,文物遗迹灿若皎月、多如星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保护文物就是保存历史,就是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让广大群众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痕迹,留得住文明根脉,方能用文化力量助推民族进步和国家昌盛。

   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甘肃客户端利用甘肃省融媒体省级技术平台“新甘肃云”的技术优势,联动全省各级融媒体中心推出【丝路之光·说宝】特别策划栏目,通过各地文物,讲述甘肃故事,传递陇原声音,展现甘肃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用文化力量助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本期【丝路之光·说宝】走进临夏回族自治州,一睹彩陶王的风采。


临夏州是中国彩陶文化唯一没有中断的地区,这里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河流纵横,黄河干流及其支流贯穿全境,黄土厚积河岸两边,纯净细腻的土质为彩陶制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造就了临夏多彩的彩陶文化,因此,临夏也被誉为“中国彩陶之乡”。

1950年4月出土于临夏州积石山县三坪村遗址的彩陶王,是马家窑文化的代表作,马家窑文化于1924年由瑞典著名的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发现,并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距今约5200年——4850年。

在马家窑时期出土的彩陶有大量的旋涡纹和水波纹的出现。因为原始先民赖水而生,可是当时又经常发生水患和水灾,先民们对水既崇敬又恐惧,所以把这种感情体现在彩陶上面。

(彩陶王 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供图)


彩陶王形体高大、造型优雅、色彩艳丽、纹饰精美、线条流畅、充满动感,尤其是其大漩涡间套小漩涡的纹饰设计,形象刻画了奔腾的黄河那大大小小的漩涡翻滚波动的情形。观赏时,眼前仿佛有无数个湍急的漩涡在奔流旋转,于静态的画面中产生出强烈的节奏感与律动的动态效果,为中国古代彩陶文化中难得的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被定级为国家一级文物。

整个陶器高49.23厘米,口径18.4厘米,平口、短颈、阔肩、鼓腹,腹部逐渐下收、平底、口沿有四只突鋬,腹部饰对称双耳,系泥质红陶,通体饰黑彩。

彩陶王的纹饰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是变体叶纹,饰有旋纹间以圆圈点,仿若黄河巨浪滔天;中层是旋涡纹,共有4个波浪式大漩涡,每个大漩涡纹都围绕其中一个点旋转,这说明当时就有了等分的数学概念,每组旋涡纹各以同心圆为主体,尾随大弧线纹,构成后浪推前浪的卷浪式,三角空间处又补以同心圆纹;下层是微风鼓浪纹,显得玉珠轻溅,将河水的动感之态完美展现,宛如潺潺流水荡起的阵阵涟漪,线条流畅,造型优美。

虽然是5000年前的一件彩陶,但十分完整,而且纹饰绚丽、器型高大、图案精美、保存完整,堪称完美

(彩陶王纪念邮票)

我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看到这件陶瓮后,被其高大雄伟的器型、精美的纹饰所震撼,特别是其动感强烈的漩涡纹,象征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力,于是将其誉为“彩陶王”,此后“彩陶王”作为我国文物代表多次到世界各地展出,名动海内外。

1990年4月10日,原邮电部发行了T.149彩陶邮票一组共4枚,其中第三枚30分的邮票采用的,便是发掘于临夏州积石山县的“彩陶王”图案。

彩陶艺术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也是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人类文明史上无比辉煌的一章。

彩陶王不仅是马家窑文化的代表作,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它反映了古代先民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彩陶王的发现和传承,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鸣谢: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临夏州博物馆

编辑:赵媛媛
责任编辑:董少斌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