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大地在清脆悦耳的鸟鸣声中醒来。平凉市崆峒区薄雾散去,天空放晴。
此刻,崆峒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里,一个中年人正被一群村民围在中间,只见他半蹲在埂子上,右手拉起一株黄瓜蔓,详细讲解蔬菜的种植秘诀:“最近是采摘期,每天要注意观察瓜蔓和瓜秧有没有病变,发黄的征兆……”
这个肤色黝黑、中等身材,头戴一顶草帽的中年人,正是平凉市崆峒区蔬菜工作站站长陈银伟。
成为菜农
陈银伟出生在崆峒区草峰镇的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跟在父母身后,广袤的田野上、乡间的一草一木,大自然无私与神奇,带给陈银伟太多欢乐和记忆,浓厚的土地情结便种在了陈银伟的心中。农校毕业后,陈银伟放弃了留校的机会,回到家乡,一头扎进田地里,搞起了蔬菜种植。
当陈银伟把回乡发展种菜的决定告诉父母时,遭到家人的坚决反对。父母务农一辈子,好不容易供儿子上了学,现在儿子又要回来和土地打交道,他们心里过不了那道坎。
“在校本就学的蔬菜专业,加之又酷爱这个专业,学成之后想回来发展家乡的蔬菜产业,帮助乡亲过上好日子!”为了不让父母难过,陈银伟说了内心的真实想法。
长久以来,温度、季节性都是困扰崆峒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温室大棚的出现,展示了农业科技的力量,突破了崆峒区种菜的瓶颈。
为了推广日光温室这一项全新的蔬菜周年种植新技术,开启多年从来没有的北方冬季生产夏季蔬菜的历史。初出茅庐的陈银伟踏上了推广日光温室这一项全新的蔬菜周年种植新技术之路。
理想很好,但实际干起来却困难重重。怕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的现象发生,陈银伟挑起重担,亲自带头试验示范,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4座节能日光温室。
那年,陈银伟栽培的黄瓜获得了大丰收。不仅丰富了市场选择,让消费者实现了“黄瓜四季自由”,更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为促进产业壮大打开了更多空间。
不过,温室大棚黄瓜究竟能否满足大家的味蕾,还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在农户一片“科技改变季节”的惊叹中,也不乏对温室大棚生产的黄瓜味道、价格、品质的质疑声音。这些相关讨论或许正是一种提醒——做好科技兴农文章,技术的实现往往只是第一步,持续“攻关”好后续的成本管理、需求对接、品牌建设等环节,才有可能让好技术真正落地转化为产业价值。
如何实现种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普及,扭转农户的观望心理又给陈银伟出了一个难题!
为了让农户参与进来,陈银伟放下自尊心,与同事走家串巷给农户讲解温室大棚蔬菜种植的前景和优势。“冲着这毛头小子的这股干劲,试试,万一成了呢!”当年村民们的话语时常萦绕在他的耳边。
陈银伟说:“90年代,当年村里的第一批参与者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同时伴随着的还有压力。逐渐地,随着温室大棚种植蔬菜的成功,农户看到了传统种植的劣势,日光温室这项全新的蔬菜种植新技术获得大面积推广。
技术种菜
良种、良法如何落户田间,背后连着“怎么种”这道必答题。
走进一间智能温室大棚,记者惊叹,这不就是一个蔬菜生产“超级工厂”嘛!精准水肥、精准灌溉、智慧气象、多功能植保机等众多智能技术和设备一应俱全。
陈银伟告诉记者,温室内有多个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含量等,然后把相关数据上传到“云”端,交给被称为“智慧大脑”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再根据蔬菜生长需要,对相关智能设备发出“指令”,随时调整温室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水肥量等。就这样,一行行栽培架变成一条条蔬菜“生产线”。
2001年,陈银伟响应科技人员下乡创办基地带领农民致富的号召,带头在白水镇马莲村建成了100亩的科技示范基地,成功示范了玉米套种马铃薯技术、日光温室高产栽培技术、辣椒新品种陇椒系列和台湾大牛角等蔬菜杂交种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开启了崆峒区蔬菜杂交新品种的应用先河。
四年后,他又在柳湖镇八里村租下2座温室,建起了生物秸秆反应堆,推广增产新技术生物秸秆反应堆和二氧化碳增产技术,使温室蔬菜产量提高了30%-80%,推广面积达到1000多亩。
2009年,安国镇土桥村首次开始发展蔬菜产业基地。在陈银伟的规划指导下建成了150亩的设施蔬菜基地。
当时,当地的农户都没有搞过蔬菜种植不懂技术,基地建成面临无人种植的尴尬局面,他站出来带着农民干,两年的时间带出了20户发展蔬菜产业的农户。如今的土桥村成为崆峒区重要的设施蔬菜基地,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蔬菜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和集约化育苗成为现实方向。为解决这一问题,2013年,陈银伟又在花所镇寺沟村建成了新品种引进试验基地和集约化育苗中心,进行蔬菜新品种筛选和集约化蔬菜种苗培育示范。目前,花所镇成为崆峒区集约化育苗的为主体最多的镇,每年的集约化育苗达到了3000多万株。
这些年来,陈银伟整天“泡”在大棚里捣鼓蔬菜。整整32年,为节约成本,耕地、覆膜、管护等,陈银伟都亲自动手。他慢慢摸索出了一套标准化蔬菜种植模式,捣鼓出了各种花样,捣鼓出了不少名堂。
为了监测蔬菜的生长过程,陈银伟吃住都在蔬菜基地,一门心思研究怎样种好蔬菜。晚饭后,他喜欢在田野散步,望明月、数星星、听蛙鸣。眼前那一排排整齐的大棚,那一片一片长势喜人的蔬菜,都令他欢喜,晚上睡觉都美滋滋的。
蔬菜专家
30几年的打拼,让陈银伟明白,蔬菜种植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把锄头、一块土地那么简单。想让蔬菜种植省时省力高质,必须得靠科技种植。
“陈专家,你快来看看!我家菜棚辣椒、黄瓜蔓枯黄,这可咋办呀?”接到白水镇马莲村杨立红的电话,正在分析试验数据的陈银伟立马直奔杨立红的菜棚“把脉问诊”。
经过分析,迅速找到问题根源,菜棚内温度过高、气流不通是导致黄瓜蔓枯黄的主要原因。“小杨,别急,最近高温天气,要及时给棚内通风,依据天气变化采取‘夜盖日取,及时通风’等物理措施促进蔬菜呼吸,恢复活力,很快就能正常了。”陈银伟细心地向杨立红讲解道。
陈银伟对大棚引进智能化改造:在物联网设备上,配套环境自动采集和控制、传感器、监控设备等,通过智能手机客户端系统,对大棚内的空气温度、土壤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进行监测、查询、预警和远程控制,实现生产管理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化。
在水肥一体化上示范了借助压力系统,将可溶性固体和液体肥料,按不同作物需求特点,配兑成肥液随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均匀、定时、定量输送到作物根部,从而达到节水、节肥、增产的效果。
就这样,陈银伟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专家”,蔬菜基地被参观学习已然成为常态。
当蔬菜产业进入链式发展新阶段,陈银伟又意识到蔬菜产业发展尤其是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必须要走集约化、园区化和智慧化的路子,他在给上级部门的调研报告里多次提出这一想法。
2022年,区委、区政府决定建设崆峒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培训、农旅为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样板园区。
为了建好这个园区,陈银伟到园区蹲点,从棚型设计、规划建设到温室放线,都是他亲自带领工人进行,确保园区每一座温室建设质量达标、坐落方位准确,发挥反季节生产潜力。
近年来,园区覆盖白水镇5个行政村,设施蔬菜板块建成区占地4500亩,建成日光温室2700座,发展蔬菜种植户109户,在陈银伟的带动下,华美系列特色辣椒、口感番茄等果蔬年产量达1.9万吨以上,实现年产值1.16亿元,辐射周边群众1200人从事蔬菜种植,人均年增收达2.5万元。
从试验示范,到扩大示范,再到推广。“在有些示范村,我们先示范几个棚,农民收获后一看效益这么好,自己就会想办法扩大种植,发展速度快得很。”令陈银伟欣慰的是,这种可持续模式的探索,正逐渐显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
回望来时路,郁郁满芳华。今年52岁的陈银伟,在农技推广岗位上奋斗了32年,一开始大家肯定有些不信任,但实实在在的田间表现会“说话”、想让更多人吃上蔬果饭的工作实践轨迹清晰记载了一名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追求和奋斗历程,见证了我国居民“菜篮子”的巨大变化。
在只有10人的崆峒区蔬菜工作站,陈银伟先后带出了6名农业推广技术高级工人员,还在乡村干部、农户中带出了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如今的“他们”也成为村上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从一名普通的农业技术员成长为蔬菜产业的领头人,陈银伟建设示范和指导建设的蔬菜示范点多达20余处,累计指导和培训全区农户5万多人次,先后引进推广了黄瓜、西红柿、辣椒、特菜等新品种1000余种,引进推广蔬菜种植、病虫防治、配方施肥等新技术30余项。
实践出真知。他把多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梳理,在《西北园艺》《甘肃农业科技》等刊物上发表《蔬菜生产中决策风险的规避》《日光温室高效栽培模式探索》《日光温室常见问题及防治策略》等论文。
为把所学传授给农户,陈银伟牵头组织编写了《崆峒区设施蔬菜无公害技术栽培手册》《崆峒区高原夏菜栽培技术手册》《崆峒区设施蔬菜高效栽培技术培训材料》等农技书籍20000多册,为农户种植蔬菜提供了指导。
而今,当大家看到规整的蔬菜产业园不断扩大,便纷纷向陈银伟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在蔬菜基地,乡亲们一年四季都有活干,除了土地入股分红,每天还有上百块的劳务收入。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乡民回到老家,搞起了蔬菜种植,这块土地重新热闹起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陈银伟依然奔波在乡间。谁向他请教,他都将自己的独门诀窍一股脑倒出来。村民邀请他为村里的蔬菜种植“指点迷津”,他经常在田间地头召开种植现场会。在他的带动下,崆峒区的蔬菜种植成效显著。
土地有情,陈银伟与他手中的蔬菜一同成长,蔬菜丰富了百姓的餐桌,陈银伟鼓起了百姓的钱袋。烈日下,陈银伟又一次拿起桌上的草帽,走向菜棚,继续着他的种菜之路……(崆峒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