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水记者 周文涛 吴丽娜
盛夏,广袤田野,金穗飘香。
在清水县市级小麦良种繁育农业科技园,1000亩良种小麦已经完成收割,经过提纯去杂、烘干精选后,它们将加入到来年的播种生产中。
这当中,种植面积最大、也最受农户欢迎的,当属集高产与良好抗病性于一身的兰天36号,这是现阶段我省小麦产量潜力提升的代表性品种,其生产表现最高曾达每亩714.3公斤,创全国旱地小麦高产纪录。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良种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为旱地小麦的“尖子生”,万里挑一的兰天36号是如何“诞生”的?对于未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何积极意义?
十年育良种
夏日午后,热浪袭人,空气中涌动着成熟的麦香。与农户们一样在田里忙碌的,还有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清水试验站的科研团队。
试验田里,一株株长势齐整、籽粒饱满的小麦随风摇曳。“这就是兰天36号,2022年在清水县马沟村创了亩产714.3公斤的全国旱地小麦高产纪录!”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冬小麦研究室主任张文涛俯下身子,搓开一把刚刚割下的麦粒,仔细“考量”着。
“今年连续干旱,虽说会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但对品种选育来说,却是个有利时机。”张文涛告诉记者,一个优秀品种往往要经历很多“大考”,比如干旱、低温、高温、烂场雨等等,闯过一关又一关,最后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才是过硬的品种。
今年,清水站在120亩试验田中共种植各类实验材料1万多份,配置杂交组合1000多个。完成小麦收割、脱粒后,标志着大田阶段的实验告一段落。接下来,他们的工作将从田间转入室内,经过严格的籽粒测试、食味评估等程序,进而确定下一年度小麦试验的种植规模。
“培育出一个好品种,往往要花上十余年甚至更久,不仅需要汗水的‘浇灌’,更要倾注大量的感情。”张文涛感慨,小麦育种周期长、见效慢,一粒良种不但要从几千甚至上万个育种材料中筛选,还要经历无数次失败。比如某个品种,在天水能高产,但推广到其他地区就会减产,这就需要引进大量优质的种质资源,反反复复进行实验改良。
张文涛回忆,十余年来,试验站团队攻克层层难关,利用周麦、陕麦等种质资源的矮秆基因,将原有兰天系列品种的株高降低,在甘肃陇东南首次成功选育出既高抗条锈病又矮秆丰产的兰天30号、兰天33号、兰天34号、兰天36号等冬小麦品种。兰天36号创了我国旱地小麦高产纪录,为山地丘陵区小麦单产的大面积提升提供了典范。今年,兰天36号等还作为骨干品种入选了甘肃省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
十年护良种
除了新品种选育和种质创新,小小的清水站还担负着更加重大的职责——小麦条锈病源头治理。
陇南、天水地区是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最重要的越夏区和病菌新毒小种的“策源地”。清水县是传统农业大县,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宜小麦生长,但也易于小麦条锈病菌源越夏、越冬,这就为小麦抗病性研究和条锈病源头治理提供了有利条件,而这也是当年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在清水建站的主要原因。
在试验田一角一块不大的区域内,密密麻麻种植着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小麦品种。“只要站好源头区的岗,全国麦区便都有了保障。”张文涛介绍说,从1993年开始,清水试验站大量引进国内外抗条锈种质资源,育成了一批携带不同抗锈基因、分属不同抗锈类型的抗条锈品种,大大提高了天水、陇南地区小麦生产品种抗条锈基因的丰富度,有效控制了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减轻了小麦条锈病对我国广大东部麦区的危害程度。
不仅如此,近年来,清水试验站先后引进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1万余份,筛选出一批具有主效基因抗性、主效基因加微效基因抗性、持久抗性和慢条锈性等分属不同类型的抗性材料,组建成抗条锈基因资源库,从而为培育更强的“小麦芯”提供了土壤。
十年推良种
一粒麦种被选育成功只是第一步,不断拓宽推广面积,带来更高的粮食产量,才是它的终极使命。
麦收时节,每天望着穿梭在金黄麦田里的收割机,天水旺泽泉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宋满全眼中充满了希望。
“种子好,收益才能有保障。”宋满全告诉记者,自2015年起,天水旺泽泉种业有限公司就与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清水试验站、市农科所、天水农校等科研机构联合协作,建立小麦良繁基地,进行小麦常规育种和新品种的繁育推广工作。同时,在王河镇、永清镇等地进行高产示范,每年小麦成熟季节,都邀请全县及周边县市的种粮大户、种子经销商观摩,好品种得到大家认可后,推广面积越来越大。
在此基础上,去年冬天,清水县市级小麦良种繁育农业科技园成立,与省农科院、市农科所、天水农校合作从事作物良种繁育,并由天水旺泽泉种业有限公司运营推广,形成了小麦良种的“培育、繁殖、推进”一体化模式。至2024年共繁育推广兰天系、天选系、中梁系冬小麦新品种30个,繁育面积5万亩,推广小麦良种450万公斤。
目前,兰天系小麦种植面积已占天水市、陇南市小麦播种面积的50%以上,成为全省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与此同时,近几年来,兰天系列抗条锈小麦品种在甘肃、宁夏、陕西和青海等地年推广面积保持在300多万亩,在生态节肥减药、国家增粮、农民增收等方面效益显著。
“培育的品种不但要绿色健康,还要好吃。眼下,我们将研究重点转向了提升麦种品质和精细化程度上,不仅要兼顾老百姓的味蕾需求,还要努力实现‘甘麦’在小麦市场上的‘逆势突围’。”张文涛信心满满地说。
一个数字,背后是漫长而繁琐的科研过程;一粒种子,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正在播下端牢“饭碗”的信心,孕育着连年丰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