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九曲黄河奔腾不息,丝路古道绵亘万里。在甘肃境内,当连通中外的丝绸之路与自西向东的黄河水道相遇,一处处古渡口伴河而生,乘运而兴。至今,一段段“风尘人不息,车马日相催”的传说仍在黄河两岸流传。
即日起,新甘肃客户端特别策划推出《“河”以丝路 古渡流芳》系列报道,带你走近古渡口、古遗址、古村落以及景区,展现丝路文化的开放与包容,续写历久弥新的黄河故事。
红色
是这处黄河渡口炫目的符号
这里
浸润了革命先烈的鲜血与汗水
见证了红军强渡黄河的英雄壮举
△著名雕塑家孙纪元创作的红军强渡黄河塑像
红西路军
从这里出发踏上浴血河西的征程
长征精神
始终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这里就是虎豹口
△虎豹口即景
虎豹口原名河包口
位于白银市靖远县城以西
约8公里处的黄河岸边
祖厉河在此汇入黄河
古丝绸之路北线转而向中线从此通过
虎豹口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渡口
在汉代就已形成
明清时作为官渡
为兰州靖远交通要津
有木船数只终年供渡
昼夜繁忙
虎豹口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红色地标
历史的时针拨回上世纪三十年代
△虎豹口旧貌(靖远县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微信公号)
1936年10月
为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红四方面军两万余名将士
不畏艰险 英勇奋战
突破国民党重兵把守
在虎豹口一线成功强渡黄河
△靖远县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展出靖远县的大芦子造船照片。
当年红军渡河时
河面宽达八九百米
红军不分白天黑夜加紧造船
仅用8天密造16只小船
加上被群众隐藏起来的船只
大小共计22只木船
滔滔黄河 奔腾咆哮
小船驶渡 颠簸飘摇
1936年10月24日晚11时
22只木船
和一部分羊皮、牛皮筏子同时下水
在船工的帮助下
红军战士们乘木船和皮筏
迎着汹涌的黄河巨浪直冲对岸
△虎豹口渡河战役遗址(靖远县融媒体中心)
1936年11月11日
全部渡过黄河的21800余名红军将士
经驻扎休整后
组建成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
踏上了征战河西的艰苦征程
……
一支队伍要过河,悄悄帮来不言传
九月九,月半圆,万千人马到河边
天气冷,衣裳单,送走你们我心酸
……
这首民谣生动地反映了
当年红军渡河
和驻扎休整时受到群众欢迎的场景
△航拍靖远系列之虎豹口(靖远融媒抖音)
八十余载弹指一挥间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
如今的虎豹口
建起了纪念雕塑
已经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而虎豹口两岸
早已换了人间
△图源:白银文旅
山岚瑰丽,沃野锦绣
物产丰富,人文荟萃
被誉为“黄河明珠”的靖远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
日新月异
△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白银文旅)
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内
每一张老照片
每一件红军遗物
都在讲述80多年前的长征故事
新长征路上
虎豹口—红西路军浴血河西出发地
的名片定将越擦越亮
红色故事也将越讲越精彩
《忘不了》作词:杨玉鹏 房乃发
作曲:彭少辉 张尕怂
演唱:张尕怂
文案撰写:王 瑞
海报设计:王裕霞
动图效果:王春培
特别鸣谢:靖远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阅读:
【文化中国行】“河”以丝路 古渡流芳 | 河口古镇:生生不息 岁月流金
【文化中国行】“河”以丝路 古渡流芳 | 莲花古渡:小楫轻舟 梦入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