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做强果树种业“芯片”——省农科院果树新品种品鉴与推介会见闻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八月的兰州秋高气爽,瓜果飘香。24日,在省农科院果树种质资源库内,由该院林果花卉研究所主办的全省果树新品种品鉴推介会隆重举行。

一个个硕大的桃子饱满诱人,一串串葡萄晶莹剔透……果树种质资源库内,一条走廊上摆满了桃、葡萄、梨等新品种,品鉴人员一一品尝打分。

林果新品种是实现果业高质量发展的“芯片”。“培育一个林果新品种,最快也要12年,晚一点的品种长达15年,像陇蜜9号桃品种的培育和推广经过了20年,甚至需要两代人去完成。”省农科院林果花卉研究所所长王鸿在致辞中说。

一个品种一个品牌,兰州白凤桃就是兰州叫得响的优质品牌。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站长牛茹萱博士介绍桃新品种时说,目前已收集、保存甘肃省地方桃资源67份,引进保存国内外桃树资源137份,通过杂交育种、生物育种、实生育种、芽变选种,并结合生物技术育种,先后选育出陇密系列普通桃、陇油桃系列油桃等优良品种15个。尤其陇蜜17号,为中熟品种,果肉乳白色,风味甜多酸少,果面全红,在安宁区8月中旬成熟,备受果农和市民的喜爱。

桃是我省主要栽培水果之一,目前栽培面积2万多公顷,年产值10亿多元,且栽培面积、栽培区域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

近年来,省农科院林果研究所在我省葡萄主产区秦安县、皋兰县、嘉峪关市、敦煌市和兰州市七里河区5个示范县市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推广新品种栽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国内外陆续引进葡萄资源200多份,筛选出香味无核葡萄品种贵妃玫瑰、巨玫瑰、夏黑、阳光玫瑰、蜜光、科美、黄金蜜等一批优良品种,促进了甘肃葡萄产业的发展。”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站长郝燕研究员说,针对我省旱、寒等栽培环境,以培育鲜食、大粒、香味、耐贮运等为目标,利用抗旱、抗寒等地方特异种质资源开展杂交育种,选育出醉人香、美红、紫丰、嫣红、碧玉等5个葡萄新品种,并通过了甘肃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在我省葡萄主产区麦积区、高台县、临泽县、敦煌市和红古区5个示范县开展葡萄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

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李红旭研究员告诉记者,目前,收集保存各类梨种质资源223份,其中甘肃地方梨品种资源134份,已选育出优质、耐贮、抗逆性强的新品种早玉、甘梨早6、甘梨3号、香蜜等6个。

武威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安万秀品鉴后说,推介会给林果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武威地区的林果大多是老品种,今天发现了不少新品种,不论色感、口感,还是外感都非常好,值得下一步引进推广。

据了解,甘肃省主要果树种质资源库由甘肃省科技厅立项支持,主要保存苹果、梨、桃、杏、葡萄、核桃、草莓7大树种果树种质资源923份,其中甘肃地方种质资源408份。

省农科院林果花卉研究所先后利用甘肃地方及国内外特色品种资源作为亲本,配置杂交组合125个,育成果树新品种31个。其中选育的陇蜜9号、陇蜜12号桃,碧玉、紫丰葡萄,香蜜、早玉梨,陇杏1号、3号等品种,对优化我省主要果树品种结构、促进果农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天的推介会不仅是一个果树新品种的展示平台,更是一个科研人员交流经验和成果的机会。”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刘国汉表示,通过品鉴推介会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优质果树新品种,为我省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发展果树产业,助推乡村振兴,造福人民群众。 

编辑:刘琼
频道总监:李海生
来源
|
甘肃经济日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