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进环县小南沟乡许掌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微风吹过,草木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令人心旷神怡。近段时间,降雨充沛,眼下正值中药材生长期,小南沟乡4.2万亩柴胡长势喜人,静待丰收。
柴胡常生长于山区、丘陵地区,喜稍冷凉气候,较能耐寒、耐旱。小南沟乡独特的天然条件适宜柴胡生长,是环县柴胡主产地,生产的柴胡品质优良、药用价值高,是无公害无污染的纯天然产品,深受外地客商的青睐。
这两天,虽然还未到柴胡大面积采挖的时节,但许掌村村民汪志智却已经开始忙碌起来。记者了解得知,由于前段时间连续性降雨,他种植在山地的柴胡不同程度受到水涝,为保证产量,他决定提前开始采挖。在他的指挥下,工人们与挖药机械紧密配合,刚刚出土的柴胡被依次装车,拉回合作社进行晾晒。
“300亩柴胡,今年准备采挖的有近百亩。最近墒情好,今年新种的柴胡苗与去年相比较长势很好,柴胡只要苗出得好,就有一半收成的把握了。”忙碌中的汪志智告诉记者。
近年来,小南沟乡坚持以“兴产业,促增收”为出发点,因地制宜确定柴胡产业作为全乡主导种植产业。目前,许掌村柴胡种植存量达1万余亩,户均近50亩。在许掌村带动下,陈掌、小南沟、连川、天子渠等村每年种植柴胡均在1000亩以上,全乡目前柴胡留存面积突破4.2万亩。
俗话说“药材好,药才好”。经过近几年的机械化种植、科技示范推广和精心培育,通过对比算账,比起种植传统农作物,大部分人选择种植经济效益更好的中药材。“在自然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的双重作用下,小南沟乡柴胡成效显著。今年降水量充沛,从目前个别农户采挖情况来看,柴胡的根系已经达到18公分以上,亩产保守能达到90公斤,亩产值达到8000元以上。”小南沟乡副乡长冯卫明告诉记者。
刚刚入秋,罗山川乡中药材种植致富带头人邓廷富就收到一笔中药材订单,对方是已经合作三年的外地中药材市场,紧急需要3吨晾晒好的银柴胡。收到订单的邓廷富随即调动合作社机械、人力开始挖药、挑拣、晾晒、加工,仅用两天时间就挖完20亩柴胡,目前正在进行晾晒。“这两年柴胡价格上涨,每公斤至少100元,按这样计算,这3吨订单至少收入30万元,刨去成本,亩产也是大几千,相比种粮,效益翻几番。”邓廷富说道。
邓廷富是2017年开始试种中药材的,2018年成立环县罗山川乡大树塬村众托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大面积种植,几年下来效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周边群众都开始跟他种植中药材,现在罗山川乡种植柴胡、银柴胡等各类中药材面积近6000亩。“合作社负责帮助农户种植、收割,对接商家进行销售,每年吸纳当地务工70人次以上,其中合作社稳定就业的共12人。”邓廷富说道。“日常合作社还收购茵陈、蒲公英、车前草、地骨皮等野生中药材,为群众增加致富路径。”
据了解,环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带,日照充足,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土壤沙性大,适宜柴胡、银柴胡、黄芩、板蓝根、大黄等中药材种植,且出产的中药材产量高、有效成分含量高、药效强,深受药商的青睐,今年全县种植各类中药材3万亩。
近年来,环县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立足资源禀赋优势,把中药材种植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探索发展“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拓宽产销渠道,使中药材种植真正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致富良方”。截至目前,全县中药材留存面积达7万亩以上。“我们将进一步优化中药材产业布局,持续扩大种植规模,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拓宽增收渠道,助力群众增产又增收。”环县农业区划办公室主任慕金明说道。(记者:乔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