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客户端9月5日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王梓懿 实习生蔡丽娟)今天上午,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兰州交通大学主办,庆阳市文化馆协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计划——2024年黄河流域甘肃地区民间染织绣非遗工坊建设与技艺提升培训班”在兰州交通大学开班。共有40名省内外非遗传承人或从业者参加。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计划”是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发起,旨在通过将高等院校科研与人才资源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通过研修、培训等形式,全面提升非遗传承人从事非遗传承的能力。
兰州,作为丝绸之路上东西交往的重要节点和黄河古渡,自古以来便以包容的态度接纳、吸收并融合着不同的人群及其文化。纺织品曾经是古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同时染织绣技艺及其制品在历史上长期活跃在古丝绸之路沿线。兰州交通大学自2017年成为“中国非遗研培计划参与院校”以来,从丝绸之路染缬技艺切入,将传统手工艺振兴、非遗保护和高等院校人文艺术教育有机融合,为我省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做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国内传统染缬艺术研究与创作领域享有良好的声誉,为我省打造了传统工艺方面的一张“名片”。
近年来,兰州交通大学作为“中国非遗研培计划参与院校”,通过各种形式反哺地方,助力本省文化建设,先后针对临夏、庆阳地区,围绕当地特色非遗项目开展染织绣技艺提升与非遗工坊建设专项研培工作。“我们深知,每一位非遗传承人都是民族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我们的肩上承载着将这份宝贵财富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的重任。”学员代表、庆阳香包刺绣传承人张煜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