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融媒声音】会宁:绘好“生态图” 搬进“幸福居”

桃峰巍峨,挺拔着灵秀千年的妩媚。

祖厉清波,涌动出波澜壮阔的诗篇。

搬出大山、迁进幸福。从旧居到新房,今非昔比两重天。自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开展以来,会宁县坚持高位统筹、上下联动,出实招、下硬功,精准举措“共振”,搬出大山天地宽,交出了一份温暖厚实的“民生答卷”。

图片

住房是民生之要,安居是乐业之本。近年来,会宁县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纾民困、解民忧”的惠民工程,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生活好”的总体目标,尽心竭力让群众“搬”出好日子,“搬”进幸福家园,真正实现“业兴、家富、村美、人和”协同推进。

图片

搬得出 “安居”有保障

搬不动大山,那就搬出大山。

受自然条件制约,会宁县生态地质灾害频发、交通不便、条件艰苦,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纾民困、解民忧,从群众切实利益出发,会宁县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作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立足实际,着眼长远,聚焦政策宣传引导、搬迁政策制定、安置点规划建设、后续产业配套等重点,高效推进避险搬迁点建设,让搬迁群众奔向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图片

近年来,会宁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遵循“统筹安排、应搬尽搬、分期分批、科学有序”的原则,严格落实包抓责任,把搬迁好处讲清楚,把搬迁政策说明白,帮助群众算好“安全账”“经济账”和“长远账”,精准确定搬迁对象,在充分考虑发展实际和搬迁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全面做到应搬尽搬、应搬早搬,让群众搬出幸福和安稳。

图片

搬出老宅,住上新房,开启新生活,憧憬新希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让群众曾经的“安居梦”成为现实。据了解,2022年启动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项目以来,当年完成2个安置点建设,2023年完成16个,2024年继续开展15个安置点建设工程。截至2023年底,累计完成搬迁安置976户,2024年计划实施搬迁765户。真正让广大群众彻底告别了危旧隐患房,搬入了安全新居。

图片

稳得住 “乐业”有依托

迁至安居圆新梦,昂首奋进新征程。

“窗明几净的楼房、通达便利的交通、完善齐全的基础设施。”在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建设过程中,会宁县充分考虑搬迁现状、搬迁意愿和经济承载能力等因素,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既保留了乡村的原始风貌,又融入了现代化的生活元素。

图片

为了让搬迁群众搭乘生态搬迁的幸福“列车”,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业就”的目标,会宁县统筹谋划规划任务和安置选址、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相衔接,结合搬迁对象发展现状、搬迁意愿、经济能力等,因地制宜制定安置方案,确保群众满意和认可。搬迁安置方式以县城和中心乡镇为主,极大促进了城镇化,也节约了土地。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占新腾旧”规定,同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2022-2023两年完成复垦面积264.19亩。

图片

同时,会宁县还将避险搬迁工作与乡村建设示范点建设相结合,按照“农民群众集中安置、特色产业集中布局、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公共服务集中配套”的原则,整合资金8253万元,一体谋划、同步推进安置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建设与安置规模相匹配的水、电、讯、暖、路等基础设施,同步建设教育、卫生、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提升搬迁群众生活品质。

图片

能致富 日子有奔头

民生之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搬迁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搬迁,群众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缺乏一技之长的群众,搬离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如何保证群众搬出后基本生活有保障、长远发展有奔头。近年来,会宁县通过自主创业安置一批、就业车间安置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三个一批”的方式,按照国企招聘优先、县内企业招工优先、有组织劳务输转优先“三个优先”的原则,坚持大力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做到安居与乐业并重。

图片

据了解,会宁县先后带动搬迁群众就近就业850人,落实公益性岗位6名,通过“点对点”劳务输转等方式,引导900余名搬迁群众外出务工。确保搬迁群众户均有一个增收产业、有一人就近就业,真正实现让搬迁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有业就、生活好、能融入”。

与此同时,会宁县还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一体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发展理念深刻变革,乡村环境深刻重塑。昔日灰头土脸的“小村庄”变为今天整洁宜居的“美丽村”,在会师大地比比皆是。

图片

避险搬迁暖民心,同心共筑安居梦。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架起了一座将梦想变为现实的彩虹桥,催开了一树树幸福花。如今的会师大地,一幅幅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活力、有福祉的生动图景正在徐徐展开……(记者 魏永刚)

来源
|
会宁县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