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融媒声音】我和我的老师 我与我的学生

三尺讲台育桃李,弦歌不辍传师恩。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故事的开始;一声叮嘱、一句鼓励,是故事的升华;一席讲台、一份期盼,是故事的延续。这是一个关于教育的故事,也是一个老中青三代传薪火的故事。

从教35年的老前辈刘建基、正值中坚力量的苟树文、初出茅庐的新人李怡真,他们曾经是师生,如今是同事。是教育让他们相遇,是坚守让他们重逢,是爱让他们在田家炳中学继续发光发热。

刘建基:请摸摸孩子的头,给他一些鼓励和表扬

1989年,从庆阳师专毕业的刘建基,回到家乡积石山县居集镇,开启了他的教育生涯。

“我的父亲、兄长都是教师,他们总跟我说,教育能改变三代人的命运。”今年是刘建基从教的第36个年头,从居集中学的教育启航,到现在的田家炳中学,刘建基曾在四五所学校任教,带过的学生已有2万多人,成为教师的也有200多人,现在跟他成为同事的都有20多人。

刘建基是一名物理老师,当年学校的硬件条件差,无法满足学生做实验的需求,他便带领学生自制实验器材。一根铁杆、一面平面镜、一张铝箔纸……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在动手中更好地领会知识。“苟树文是我带的第二届学生,现在是我的同事,当年的他话不多,但很勤奋上进,做实验时也非常认真。”像苟树文这样的学生,其实并不多,学习成绩好、学习状态佳,脸上还经常挂着灿烂的笑容,刘建基对他印象深刻。

“用心浇灌,静待花开。”这是刘建基的教育理念。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成绩,他并未区别对待,而是轻抚孩子的头,告诉他们不要紧,我们一起寻找症结再下药。看到犯错的孩子,他会积极寻找学生的盲点,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认识到错误,但不让孩子失去信心。“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虽然现在犯错了,但不代表未来会一直错。我用其他学生的优秀品质、成功经验鼓励犯错的孩子,用身边的人和事感化他们,引导他们向优秀看齐学习。”

为了跟上大家的步伐,更新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刘建基多次参加田家炳基金会项目培训,曾先后到苏州、无锡、白银、兰州等地学习交流。他还会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播放从网络上下载的物理实验视频,然后再通过讲解和实操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学生就像我的孩子,摸摸孩子的头,给他们一些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对老师有亲切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刘建基的鼓励式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临近退休,他依然热情照旧、动力如初,倾尽全力投入在他热爱的教育工作中。他说,工作是一种幸福,干好工作是一种快乐。

苟树文:让学生先喜欢我,再喜欢我的课堂

1999年,24岁的苟树文如愿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经历,苟树文多次提到自己的恩师刘建基。34年前,他与刘建基以“师生”关系相识;25年前,他与刘建基以“同事”关系重逢。故事的开始,是那个1990的秋天,苟树文被恩师的爱心、耐心、敬业所感动,一颗想要成为教师的种子悄悄在心底生根发芽。

“我们上学的时候条件很苦,教学器具也少,还记得刘老师专门托人给我们借来了老式投影仪,提高上课的效率。那个时候,用投影仪上课是个稀罕事,同学们很好奇也很高兴。”在苟树文的眼里,刘建基不只是一个会上课的好老师,也是一名能够体谅、理解学生的好前辈。那会儿学校里没有锅炉房,很多同学中午只能干吃馍馍,刘建基就会一壶一壶地烧开水,给同学们去倒水。临近小中专考试时,刘建基会主动给他们“开小灶”,帮助同学们冲刺,期间还会带同学们去会议室看看唯一的彩色电视放松,调节紧张的气氛。

受刘建基的影响,苟树文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情绪。他说,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他们先喜欢我,再喜欢我的课堂。从教25年,苟树文也一直在遵循自己的教学理念。“一只手伸出来指头长短不一,更何况是我们的孩子。面对差异,一定不能‘一刀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也需要我们老师下点功夫。”每次考试成绩发下来,苟树文会分类登记,并贴在课本的最前面,以便上课时针对性地提问。让基础较弱的学生来做一道难题,无疑是压力和打击,若换成一道相对容易的题目,那学生便会享受做出题的喜悦,并能增强自信心。

“为人父后,我更懂得孩子遇到一个‘好老师’是多么的重要。”曾经的自己,有刘建基这样的老师鼓励引导;成为教师后的自己,也一直谨记师恩、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严慈相济”教育着一个又一个学生。在田家炳中学,苟树文有五六个“学生同事”,文静的李怡真是其中之一,14年前,苟树文是她的班主任。他说,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给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怀和引导。

李怡真:用心去教育,用爱去引导

2021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李怡真回到母校,拿起了教育的接力棒。

曾经,她以“学生”身份来到这里接受教育;3年前,她以“教师”身份回到这里传承教育。阔别十多年,再次回到田家炳中学的李怡真,有一丝紧张与忐忑,也有一份激动与憧憬。从大学校门走到母校校门,这一路,前辈老师们的教诲一直萦绕耳边,让她有勇气也有信心在教育生涯中开花结果。

初入职场的李怡真,缺乏教学经验,不善学生管理,这让她多次碰壁。但困难面前不退缩,积极寻找解决方式是她一贯的作风。她向办公室里有经验的前辈教师们学习,向她曾经的班主任苟树文老师取经。“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有一些冲动,遇到事情总靠‘吼’,心想这样可以树立‘凶老师’的形象,但后来,我会反思自己,学习前辈老师们的处理方式,慢慢地就变得成熟了许多,也明白了学生是要用心去教育、用爱去引导的。”

提起苟树文老师,李怡真满眼都是尊重。耐心细致的态度、风趣幽默的授课方式、漂亮整洁的板书,无一不让她印象深刻。她回忆道,曾经班里有几个调皮的同学,他们总是出一些古灵精怪的难题和解题方式,但苟老师每次都会坐下来细细和他们探讨。那一瞬间,他不只是老师,更像是一个朋友。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更要传承好老教师们的坚守与奉献,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将教育的薪火传递下去。”李怡真的眼里充满坚定。

56岁的刘建基、49岁的苟树文、27岁的李怡真,是田家炳中学的一份子,更是万千教育工作者的缩影。他们的故事,会影响每一名教师继续用脚步丈量校园、用汗水浇灌学子、用师心守护初心。一代代传承仍在继续,一份份师恩也在演绎,教师的故事,未完待续。(记者 李华 祁子翾 黄龙 龚晓娟)

编辑:张光庭
责任编辑:董少斌
来源
|
积石山县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