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传播的新视角——第二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媒体与健康传播国际会议扫描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文/图

新技术的发展如何改变医疗卫生和信息传播格局?如何建设“新文科”“新医科”的融合培养机制?如何推动人人享有健康,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与会学者专家合影。

9月26日,由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第二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媒体与健康传播国际会议在本校顺利举办。本次会议以“科学、健康、传播”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建言献策。

理论创新提供健康传播新思路

“健康传播作为促进公众健康的关键策略,其核心目标在于激发并引导个体及社群的行为变革,以达成健康生活的长远愿景。”加拿大皇家大学传播与文化系主任李臻怡说。他在题为《考量食物功能的健康传播:以防止误食有毒野生菌为例的风险传播研究与实践》的主旨发言中指出食物的五功能说:求生、求寿、求友、求归和求乐。同时,他还强调健康传播必须尊重本土民情民俗,决不能生搬硬套。

加拿大皇家大学传播与文化系主任李臻怡。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白明做了题为《从医生视角看心血管健康传播》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头号杀手,在中国尤其严重,迫切需要加强健康传播。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白明。

甘肃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小军指出,大健康理念的核心就是人类、动物和环境的和谐共生。在大健康框架下,免疫组学技术揭示病毒的跨种传播机制,“人与人”“人与动物”和“动物与动物”的健康传播网络生态依赖于各种环境要素。免疫多态性要求必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尊重并维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以此共筑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防线。

甘肃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小军。

为有效应对健康信息挑战、纾解公众疾病焦虑情绪,拟构和研究网络健康社区已成为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聂静虹教授采用文献计量法,系统整合了历年来的全球相关研究成果,绘制知识图谱,指出科研空白,并为中国本土研究指明发展方向。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聂静虹。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讲师金恒江博士以传播学视角探讨了农村健康传播体系,他提出,未来农村健康传播应注重多元化传播渠道,深度融合健康教育与促进,并结合本土文化进行创新,以提升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人工智能赋能健康传播新发展

ECMO(体外膜氧合)作为挽救生命中的重要技术,在提高呼吸衰竭及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危重症中心体外循环及机械循环辅助科副主任赵举在《ECMO挽救生命于危难》的主旨发言中倡导,培训公众科学使用ECMO,加强ECMO的学术科研力度,努力做到人人知、人人会、人人用的健康传播效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危重症中心体外循环及机械循环辅助科副主任赵举。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李本乾教授和助理研究员陶婷婷共同展示了一项针对办公室久坐行为的劝导型科技——“Work My Way”系统。该系统融入环境媒体概念,帮助用户克服久坐习惯,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健康习惯的养成,为健康倡导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为健康传播领域贡献了数字智慧。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静在《新时代健康传播人才培养与知识体系建构》的主旨发言中提出,通过项目式学习(PBL)和跨学科合作,系统建构健康教育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她还分析出公众朴素的健康观分为疾病诊治、疾病预防、生命体验、社会健康状态四种形式。基于这四种角度,健康传播的现实路径为从“病”到“人”、从“治”到“防”、从“个人”到“人人”。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静。

AI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其强大的健康信息处理能力正在深刻改变着医疗模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赵小曼建议,为提升中国国际形象、推动AI医疗引领发展,让搭建“数字健康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关键之举。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赵小曼。

本次研讨会不仅是健康传播领域学术研究的一次盛会,更是对丝绸之路精神的一次传承和弘扬。专家学者们从免疫学、传播学、医学、AI传播、信息传播等角度出发,涵盖了健康传播的风险管理、人工智能在健康传播中的应用,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等多个前沿议题,深入探讨了健康传播的理论创新、实践探索和未来发展。

编辑:马雪娟
责任编辑:何成军
频道总监:宋振峰
来源
|
甘肃农民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