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融媒声音】崇信:保护古树名木 守护绿色“记忆”

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是承载文明记忆的“活化石”、是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在甘肃崇信,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造就了丰富的古树名木资源。全县摸排确定一级古树52棵、二级古树47棵、三级古树123棵,作为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好这一绿色文物,对发挥其历史、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综合价值,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

近年来,崇信县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不仅让众多古树名木重焕生机,更将爱树护树的理念深深植入崇信儿女的血脉,共同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画卷。

生长于锦屏镇关河村的一颗古槐,是崇信众多古树名木中最具代表性的槐树,树高26米,胸径13米,树冠东西向宽34米、南北向长37米,至今已有3200多年,2015年,锦屏关河这棵古槐被国家林业局列入全国100棵古树名木保护范围。秋日,走进崇信县锦屏镇关河村,3200多年的古槐在秋阳下傲然挺立,在古槐的保护牌上记录着属于它的树名、树龄、树木编号、等级等内容,扫描保护牌上的二维码,可以直接获知它的形态特征、生长状况和背后的故事。

崇信县林草局对摸排确定的古树名木及时“建档立卡”、形成了“纸质档案、电子档案、一树一策档案、年度保护档案、应急管理档案”五位一体的古树名木档案保护体系,与国家林草局古树名木保护与繁育技术研究工程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年度合作协议,先后三次对锦屏关河古槐、三异柏、古柏龙蟠、赵湾古槐群进行健康监测,出具了健康诊断报告及保护建议,为崇信县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专业的技术支撑。

时光流转,屹立千年的古槐在时光的长河里形成了一道风景。如今,每棵古树都有“身份证”“健康档案”,一株株散落在山沟梁峁间的古树,向阳而生。

守护“绿色记忆”,是对自然最深沉的敬意,对后代最真挚的承诺。“今后崇信县将深度挖掘古树名木背后的文化典故,提升古树名木的文化内涵,讲好、传承好古树名木故事,让古树名木成为美丽崇信靓丽的风景线,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古树资源带来的绿色福祉”,崇信县林草局负责人张继珍表示。(戴鹏飞)

编辑:赵媛媛
责任编辑:董少斌、瞿方业
来源
|
崇信县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