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历史报道】王万青:凯嫪是我的眼睛——“曼巴”夫妇的草原爱情

此报道发布日期:2012-04-12

1968年,一位上海的大学生来到了玛曲草原,为牧民群众祛除病痛,而且一干就是40多年。

他叫王万青——“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感动甘肃2010年度陇人骄子”。

事实上,王万青这些殊荣的取得,离不开他的妻子凯嫪。

40多年里,“曼巴”(藏语:医生)夫妇的草原爱情,格外烂漫。

甘肃日报记者 齐兴福

认识了一个好姑娘

1969年的一个秋日,一辆苏式卡车像老牛一样,喘着粗气艰难地行进在通往玛曲的土路上。

卡车破旧的车厢内,站着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身边放着一卷简单的行李以及一个装满了书的皮箱。

这个年轻人就是王万青,那年他24岁。一年前,他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时,在志愿书上写下了一句话: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目的地: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或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1968年底,他来到甘南。半年时间的集中培训结束后,甘南州委为了照顾这些从外地来的大学生,决定让他们去甘南条件最好的迭部农区工作。

但王万青婉言拒绝。他坚持要到最艰苦的玛曲工作,最终,他被安排到了玛曲的阿万仓乡卫生院。

阿万仓,湖泊星罗棋布,牛羊星星点点,广袤的草原像一幅舒展的美丽画卷。然而,当王万青到了卫生院的时候,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卫生院简单得能够“一目了然”:两间土坯房——从乡政府借来的;6名医生——2女4男;“三大件”医疗设施——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

阿万仓乡尚未通电,根本无法开展基本的医疗救治;交通不便,出门巡诊必须骑马;饮食习惯不同,基本见不到大米、白面。更为困难的是语言不通,当地群众基本都说藏语,不会说也听不懂汉语,而王万青一口浓郁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连当地汉族干部听起来都很吃力。

“我该干什么?能干什么?”曾经踌躇满志的王万青有点彷徨。

然而,他选择了面对与坚持。

很快,这位来自上海的大学生喜欢上了这片苍茫的草原:他学会了骑马,学会了简单的藏语,在牧民的帐篷里,他能大口地吃糌粑、喝酥油奶茶。

这个时候,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走进了他的生活。

1970年夏天,王万青被派往红原大队培训赤脚医生。凯嫪是他5名学生中唯一的女生。

培训活动除了正常的上课之外,还要在各个生产队巡诊。这个时候,王万青就带着学生们,骑着马,往返于各生产队之间。

凯嫪学习认真,还很勤快。每到一处,她总是跟男学生一样,在草地上搭建帐篷,然后一个人到附近捡拾干牛粪,生火烧水。

在诊疗中,会说汉语的凯嫪成了王万青与牧民交流的纽带。渐渐地,牧民们通过凯嫪,对这位来自上海的“曼巴”有了好感。

“漂亮、勤快、善良,是个好姑娘。”一段时间后,王万青对凯嫪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有一次,其他的几位男同学故意开玩笑为难凯嫪。王万青发现后,将几名男同学叫了过来:“凯嫪比你们小,跟你们的妹妹一样大,你们不应该欺负她,应该帮助她。”

男同学们低下了头,而凯嫪却抬起头,偷偷地打量起眼前的这位老师。

“不是凯嫪,我可能被狼吃了!”

一次,王万青单独骑马出诊。当路过一个放牧点时,被几条狼团团围住。还没等冲出包围,马鞍的肚带断了,王万青连人带鞍摔了下来,顿时不省人事。

一天一夜后,当王万青睁开眼睛的时候,看到的是凯嫪深情关切的目光和满是疲惫的面容。

王万青后来才知道,他被摔昏后,被当地牧民抬到了帐篷里,闻讯赶来的凯嫪一直守候在他的身边。当时,见王万青很长时间都没有苏醒过来,有人以为他死了,准备将他抬到帐篷外面,却遭到了凯嫪的坚决反对。

“要不是凯嫪,我可能早就被狼吃了。”至今,王万青还这样说。

伤后一周,由于半个身子不能动弹,王万青只能躺在帐篷里,饮食、起居全靠凯嫪和几位牧民轮番照料。

伤愈后不久,一天,凯嫪突然跑来对王万青说:“我阿爸、阿妈要把我嫁给你,你答应吗?不答应,我就得嫁给别人了。”

当时,凯嫪18岁,按照当地的习俗,该出嫁了。心里只有王万青的凯嫪不想嫁给别人,于是,大胆地跑来表白。

王万青认真地考虑了三天三夜。

“最大的好处是成为藏族人的女婿,当地藏族群众会更好地认同、接受自己,有利于开展工作;最大的坏处则是今后可能就回不了上海了。”王万青权衡再三,最后决定接受这段感情。

为了自己的终身大事,王万青请假专程回了一趟上海。得知王万青的决定后,父母沉默不语。那时,跟他一样的大学生已经大批回城。

直到王万青临走的那天,父亲才留下一句话:“你要娶了人家姑娘,就要负责到底,不能变心。”

带着这句嘱托,王万青回到了阿万仓。1971年2月10日,王万青与凯嫪在阿万仓卫生院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请卫生院的同事们吃了一顿,就算把婚结了。”王万青至今还记得,那顿饭是卫生院做饭的大师傅操办的,一只羊9元,又买了些萝卜、白菜,一共花了15元。

“如果工作没了,我养活你!”

婚后的生活简单而平静,与以往不同的是,王万青不再单独出行,每次巡诊都有凯嫪陪伴。

阿万仓乡方圆1000平方公里,3000多户牧民如星星般散落在草原上。那时,卫生院只有一匹马,每次出诊前,凯嫪就跑到娘家借来两匹马,两人各骑一匹,另一匹驮帐篷、锅碗以及医疗器材。

每到一个地方,王万青忙着给牧民看病,而凯嫪则搭建帐篷,拾干牛粪做饭。遇到沟通障碍的时候,凯嫪便上前“翻译”。

也许是有了藏族女婿的特殊身份,王万青与当地牧民亲近了许多。在艰苦的条件中,王万青夫妇曾在牛粪堆上为大出血休克的产妇实施胎盘剥离术,在夏窝子(夏季放牧点)中彻夜守候、人工呼吸抢救患肺炎心衰的新生儿,在草地上救起患急性高原肺水肿的牧民……

在王万青的培养下,凯嫪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1982年,凯嫪正式转为卫生院的在册员工。这期间,调进调出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不下30人,始终不走的只有他和凯嫪。

在阿万仓工作的20年间,王万青夫妇骑马并肩,走遍了阿万仓草原的每一个帐篷,为生病的牧民群众送医送药,为每一个适龄儿童及时接种。为全乡3000多人建立了门诊病历,使全乡90%的牧民有了自己的健康档案。

“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这边的牧民用马刚送回来,那边的牧民牵着牛已经在等。”凯嫪回忆说,有时,病人多的时候,王万青连续几天几夜都不能休息。

有一次,王万青很晚时候才看完病回家休息。刚刚入睡,就有病人找上门来。为了让丈夫多休息一会,凯嫪自作主张,让病人先等一会。让她没想到的是,王万青睡醒后发现有病人等,冲着凯嫪发起了脾气。

这是夫妇俩第一次吵架。然而,面对纷至沓来的病人,不愉快很快被忘记。

后来,4个孩子相继出生。王万青整天在卫生院忙碌,而照顾孩子的重任完全落到了凯嫪一个人的身上。遇到出诊,凯嫪就把三个大的留在家里,把年幼的老四用绳子绑在后背上,骑马出门。

王万青喜欢画画,闲下来的时候,他坐在山包上,画青青的阿万仓,画美丽的藏族姑娘。这时,凯嫪就跟在他的身后,帮他拿笔墨、画架。画完成了,她是他的第一个观众。

怀念家乡的时候,王万青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望着窗外草原的星空,唱忧伤的俄罗斯歌曲。此时,凯嫪悄悄地站在窗外,静静地聆听。

工作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凯嫪总是真诚地对他说:“没事,工作如果没了,你就到我们生产队,我养活你!”

这句话让王万青感动了几十年。2010年,王万青被评为“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发表获奖感言时,他再次提到了凯嫪的这句话。

“后来真的不想走了”

1978年,高考恢复,王万青决定考研。他翻出大学时的书本,满怀信心地开始复习。

可是,没过几天,他发现凯嫪变得忧郁起来。王万青明白了,凯嫪担心他考取研究生后会离开草原。于是,他打消了考研的念头。

1983年,王万青在上海进修学习了一年。其间,有单位愿意接收他,有人甚至张罗着给他介绍对象。

在玛曲,风言风语也开始满天飞,有人跟凯嫪说:“王万青不回来了,已经买好了家具,等着跟别人结婚呢。”

怕妻子听信传言,学习期间,王万青一周一封信,向凯嫪报平安。

“40多年了,回上海的念头时时会涌上心头,但思前想后,也就放下了。”王万青说,父母在世的时候,定期会给他寄来上海的《新民晚报》。在报纸上,他感受着家乡的气息。至今,他时常会想起上海的芝麻糖。

“有人说,我是为了凯嫪留在了草原,其实只对了一半。”王万青说,“凯嫪离开了草原,就像鱼儿离开了水。”而他考虑更多的是想在草原上干一番事业。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草原的感情越来越深,真的不想走了。”如今,王万青的几个孩子全部留在玛曲工作。

“凯嫪是我的眼睛!”

2012年3月13日,受甘肃中医学院邀请,王万青为该学院的学生以及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了一场事迹报告会。

“王老师,谈谈你和凯嫪阿姨的爱情吧。”报告会后,有学生好奇地问。

“很多场合都有人问这个问题,不是我不愿意谈,事实上,我们的爱情以及生活确实很平淡。”王万青笑着说。

3月14日下午,记者在宾馆房间见到王万青夫妇时,他们正翻腾着寻找什么。

“钱包早上还在呢,怎么一转眼就找不见了。”王万青自言自语。

“在这儿呢!自己放的东西,自己却找不见。”凯嫪从王万青的被子下面摸出了钱包。

“哎,岁月不饶人啊,越来越记不住了。”王万青笑呵呵地说。

2003年退休以来,王万青还经常为找上门的牧民看病。他被评选为“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后,也经常会受邀参加事迹报告会。

每次出行,他都将凯嫪带在身边。他经常说:“我视力不好,凯嫪就是我的眼睛,能帮我找到想要的东西。”

而事实上,他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凯嫪,“她对玛曲阿万仓的卫生医疗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能获得这么多的殊荣,离不开她的支持”。

近年来,王万青几乎每年都带着凯嫪回一趟上海,“想多看看上海,过几年即使想去,身体可能都不行了”。

2011年5月,他们再次来到上海。

面对已经变身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王万青心绪恍然。提笔写下:“上海,我梦里的故乡……”

编辑:杨艳霞
责任编辑:赵博民、耿宁
来源
|
甘肃日报
免责声明